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
2015-05-22

问: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吗? 

答:不是,是一年。

地球有两种重要运动形式,公转和自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称为地球公转,即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天。地球公转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地球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问:月光是月亮本身发的光吗? 

答:不是。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它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看上去好像它在发光。

在宇宙中,只有恒星才能发光。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在引力作用下产生核聚变,发光发热。月球是质量很小的固体岩石星球,没有能量可以支持它发光。

问:什么是远日点和近日点? 

答: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彗星都是绕太阳旋转的,这些天体在运行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那一点叫做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一点叫做近日点。

 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每颗行星一样,都沿着自己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旋转。地球在远日点时距离太阳15210万千米,近日点时14710万千米,两者相差500万千米,大约是1/30。地球在夏至后过远日点,通常在7月初;在冬至后过近日点,通常在1月初。

问:为什么地球近日点气温反而低,远日点气温反而高? 

答:因为四季变化的主宰原因并不是距离太阳远、近造成的,而是由于地轴的倾斜。

近日点(1月初)地球离太阳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气温较低。而远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远,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气温较高。

由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地球近日点到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只少3.2%。因此,距离太阳的远近对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并无太大影响。

问: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 

答: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太阳阳光的辐射,辐射强就热,反之就冷。

冬季时,太阳光线斜射地面,地面上每单位面积受热少,白天短,受热的时间短,光线经过的大气层厚,因此冬季寒冷。夏季则相反,太阳直射地面,昼长,光线经过的大气层薄,因此夏季炎热。春秋雨季的情形,则居於冬夏之间,故气候温和。 

问:“黄道吉日”是怎么回事?

答:“黄道吉日”是过去阴阳先生编造的歪理邪说,是一种骗人、骗钱的把戏。

靠迷信骗钱的阴阳先生们把一年365年,分成“吉”、“凶”两类。今天是“离”日或“绝”日,干什么事都不相宜,叫做“黑道凶日”,而某一天干什么事情都毫无禁忌的,就是好日子,叫做“黄道吉日”。这是毫无科学根据和科学道理的。

一年四季和24个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各个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和太阳光强弱不同的程度等,科学概括出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一年365天,除了有天晴、天阴、下雨、下雪、刮风和打雷的区别外,哪一天都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的分别,更没什么“黑道凶日”和“黄道吉日”。

问:地球诞生时的大气层是什么样子? 

答: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和现在的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闪电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地球原始的大气层。

问: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吗? 

答:是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表至地心依次分化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又分为内地核与外地核两部份。地球内部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据科学家推测,地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3500℃,内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6300℃,而地球正中心的温度高达6600℃,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000℃。

问: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吗? 

答:是的。

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并没有氧。那时,氧只是以氧化的低能量状态存在于各种氧化物中,无论是空气中还是水中或是岩石圈内都没有游离氧的存在。只是在距今20亿至30亿年以前,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以后,通过光合作用,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又由于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在大气之上形成臭氧层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后出现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

问:地球上氧气只来源于植物吗? 

答:不是。

自然界的氧气一般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另外通过电解水就能产生氧气。宇宙飞船上的制氧机,就是靠电解水产生氧气的。在地球上,人们呼吸的氧气实质上也是来源于水的分解,不过它是通过地球上的植物、海藻、一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分解水分子。

问: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地球生物圈的意义是什么? 

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地球生物圈意义重大:一是完成了物质转化,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二是完成了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之一;三是使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问:宇宙大爆炸怎么回事? 

答:宇宙大爆炸是关于宇宙起源发展的一种学说,是迄今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

问:什么是射电天文望远镜?

答:天文望远镜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之分。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后,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不过,受可见光的局限,光学望远镜对宇宙深空观测简直就是无能为力。20世纪30年代,射电望远镜诞生。与接收可见光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射电望远镜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可以透过星际尘埃,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它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巨大的天线是射电望远镜最显著的标志,天线的种类很多,有抛物面天线、球面天线、半波偶极子天线、螺旋天线等,最常用的是抛物面天线。天线是射电望远镜的眼睛,它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然后传送到接收系统中去放大,接收系统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计算机记录的结果显示为许多曲线,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得到天体送来的各种宇宙信息。

射电望远镜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问: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哪儿? 

答: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绿水村的大窝凼洼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16年建成。

FAST是我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利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拥有30个足球场大接收面积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问:FAST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答:FAST的科学目标主要是:1、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2、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3、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并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4、探测星际分子,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5、搜索星际通讯信号,搜寻地外文明。6、其他应用领域。FAST将把我国深空测控及通讯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行星,能使目前我们的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1000倍,强有力地支持我国未来载人航天、探月和深空探测计划,还能应对深空飞行器在快速工程变轨和着陆时的测控需求;观测电离层对卫星和射电源信号的闪烁,研究电离层不均匀的时空结构,为我国军民用通讯和卫星定位服务;观测行星际闪烁IPS和法拉第旋光现象,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了解太阳风的行星际传播,服务太空天气预报。等等。

FAST观测的天文学内容,从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到恒星类天体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涵盖广泛。FAST投入使用后,科学家可观测的天体数目将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观测统计样本,能更可靠地检验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的理论和模型,还将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其中蕴涵着大量科学新发现的机会。

问:FAST的独创性在什么地方? 

答:FAST借鉴国外大射电望远镜的经验,吸收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望远镜技术,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其独到之处在于:1、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2、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球冠反射面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使望远镜接收机能与传统抛物面天线一样处在焦点上;3、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的地位。

问:地球生命怎么产生的? 

答:地球生命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混沌天体中的爆炸诞生了宇宙,在形成星球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星系,星系中有N多银河系,其中一个银河系中有一个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的一个行星就是地球。地球以前是没有生命的,后来,地球处在了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萌生的位置,并且地球的构成物质符合生命的萌生要素,在接受到来自宇宙中的外界物质的加盟后,地球出现了原始海洋,开始孕育原始生命。地球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演变历程,从东非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一直到约1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即今天的现代人类。

问:人类是从较早期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吗? 

答:是的。

人类是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在分类学上,人(Homo sapien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根据古生物学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问:人类的进化有哪些阶段性标志? 

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阶段性标志。

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问: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吗? 

答:不对。恐龙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灭亡於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只不过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发现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万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人类。然而,这一人类最早起源之说被我国后来的两起考古发现所推翻。考古工作者1963年在陕西蓝田和1965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猿人化石,蓝田猿人距今100万年,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一个几乎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和劳动工具,测定年代为距今175万年。1972年,在肯尼亚发现的猿人头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测定年代为距今260万年。1973年,又有报告说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猿人化石,距今约300万年或300万年以前。无论如何,人类最早的历史不过是300多万年,根本不可能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问:什么是碳-14测年法? 

答:碳-14测年法是一种利用碳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古代遗存年龄的方法。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12、碳-1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宇宙射线在大气中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并在机体内保持一定水平。有机体死亡后,便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为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其剩下的放射性碳-14含量,就可推断出它的年龄。

问: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吗? 

答:是的。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出版《大陆与海洋的形成》一书,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认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分力后来产生多次分裂、漂移,经过二亿多年的时间,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问:地球板块运动会造成地震吗? 

答:会。

地震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板块运动。例如,日本处于大洋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带,板块运动会引起地表上升或下移,因而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另外,火山喷发等也会引发地震。

什么是地球板块?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科学家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问:什么是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欧亚地震带,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六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问: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答:不是的,声音可在固、液、气态中传播。

声音是通过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的,如果没有了介质,声音就无法传播了。在真空的空间里,比如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系,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也远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也远远大于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

问:光速比声速快,对吗? 

答:对。光速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一般情况下,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而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340米/秒,光速大约是声速的88万倍,显然是光速快。这就是打雷闪电都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炸弹爆炸先看到光后听见爆炸声的道理。

但是,光及声波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更次;而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更次。

问:物质的“分子”是什么? 

答: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世界上的东西,譬如水、二氧化碳、粮食、铜、铁、铝、石灰、玻璃等等都是物质,而这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这些物质中能够单独存在,并有着这一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分子有大有小,大小相差得很远。像塑料、蛋白质的分子就很大,被称为“高分子”,是分子世界的巨人;而铁、铜的分子却很小,是分子世界的小不点儿。大大小小的分子,又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原子所组成的。原子大小就差不多。塑料、蛋白质的分子之所以大,因为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而铁、铜的分子之所以小,是由于它们只是由1个原子组成的。原子极小。我们常常用“芝麻那么小”来形容小,芝麻与原子相比,就好像地球与芝麻一样。50万到100万个原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长。

问:电子比原子小吗? 

答:电子比原子小。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不同的原子拥有的电子数目不同,例如,每一个碳原子中含有6个电子,每一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电子。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问: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吗?

答:是的,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父亲和母亲各提供一半的遗传基因,但是母亲只有X染色体,父亲则有X、Y两种染色体。当形成受精卵时,如果精子进入卵子时,携带的是Y染色体,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就是男孩,如果携带的是X染色体,那么生出来的就是女孩。所以,生男生女其实都取决于父亲。

问:什么是性染色体? 

答:决定后代性别的染色体才是性染色体。

人的染色体有46条。女性的46条染色体中有44条是常染色体,两条是X染色体(性染色体)。男性除44条常染色体外,还有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X与Y染色体是男性的性染色体。常染色体配成22对,女性的两个X染色体配成一对,大小一样。男性的XY染色体配成一对,大小不一样。在配子形成时,成熟的卵只有一种,即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而男性的精子有两种,即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目相等。受精的结果是,如果卵与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将来就发育成女性,如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将来就发育成男性,男女的比例为1:1。

问: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二进制吗? 

答:是的。“数字”化是计算机一切处理工作的信息表示基础。在计算机里,一切信息都采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示,无论是数值、文字,还是图形、声音等等,在计算机里都统一到二进制的数字化表示上。

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曾被十进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抛弃十进制,采用二进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主张预先编制计算程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问:什么是二进制? 

答:二进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进位制,由于在现代被用于电子计算机中而重新复活。

二进制只由1和0组成,采用“满二进一”的原则,而不是十进制的“满十进一”原则。二进制中,同一个数码1,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

十进制1至10的二进制表示为:0=0、1=1、2=10、3=11、4=100、5=101、6=110、7=111、8=1000、9=1001、10=1010。

问:计算机为什么采用二进制? 

答:计算机内部之所以采用二进制,主要原因是二进制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上容易实现。用双稳态电路表示二进制数字0和1是很容易的事情。2、可靠性高。二进制中只使用0和1两个数字,传输和处理时不易出错。3、运算规则简单。与十进制数相比,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要简单得多,这不仅可以使运算器的结构得到简化,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算速度。4、与逻辑量相吻合。二进制数0和1正好与逻辑量“真”和“假”相对应,用二进制数表示二值逻辑显得十分自然。5、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相当容易。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可以仍然使用自己所习惯的十进制数,而计算机将其自动转换成二进制数存储和处理,输出处理结果时又将二进制数自动转换成十进制数,这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问: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答: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认识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科学研究拥有可辨认的特征,能够明显地跟其它种学术研究做区分切割。科学研究者提出假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然后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说,核对从这些假说所推导出的预言是否正确无误。为了要防范做实验时发生错误或误解,这些步骤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研究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得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交流与讨论。

问:为什么科学家要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

答:科学家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是通过对活动物进行试验和观察,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与动物大同小异,能保证了动物实验的可靠性。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用作实验的动物有狗、蛙、蛇、鱼、牛、羊、兔、鼠和其他动物,经常用来做实验的动物是小白鼠。这是因为:1、老鼠虽小但五脏俱全,且老鼠的生理机能与人类相近,所以极适于代替人体。2、老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以保证试验活体来源不会短缺,成本低。3、小白鼠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较强,又因为其颜色的原因,在试验中很容易发现异常,容易标记。4、一只老鼠的质量小,所以药物或现象在它的身上可以比较快的显示出来。

问:医学科学家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有哪些重大发现?  答:著名医学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英国医生哈维用狗、蛙、蛇、鱼、蟹和其他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血液循环,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并阐明了心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德国细菌学家科赫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做实验,发现了结核地菌。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用鸟类做动物实验,发现被减毒的鸡霍乱和炭疽病原菌能诱发免疫性,晚年在鸟和家兔上进行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对狂犬病免疫作出了很大贡献。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动物做大量实验,在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三个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内科医生冯梅林,俄国内科医学、病理学家闵可夫斯基在研究胰脏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时,用狗做实验,揭开了糖尿病之谜,催生了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并从家犬体内分离出胰岛素,拯救了无数糠尿病患者的生命。

问:什么是人体的生物钟? 

答: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内在节律。人类按一昼夜为周期作息,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目前发现,人体的生物钟有100多种。

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矫正节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研究发现,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反之,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适。年轻人要及早认识、发现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钟,然后逐步顺应它。老年人不要轻易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以免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

问:什么是人体生物三节律? 

答:人体生物三节律是人体内存在的周期为23天的体力盛衰期、周期为28天的情绪波动期和周期为33天的智力强弱期,又称体力、情绪、智力生物钟。

体力生物钟影响着人们的体力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肉收缩能力,身体各部份的协调工作能力,动作速度、生理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情绪生物钟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智力生物钟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敏捷性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问:人怎样才算是“死亡”? 

答:人,你、我、他,是依然活着还是已经死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断气、咽气等呼吸停止现象当作判断死亡的标准,后来又把心脏停止跳动也作为标准。尽管这样能够判定绝大多数死亡,但还是有一些“死而复生”的生死误判常见诸报端。所以,近代又有人提出把人的自主意识的有无当作判断死亡的标准之一。现在,生命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人脑功能的全部丧失才是一个人整个生命死亡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随着呼吸支持技术和血液循环支持技术的出现,科学家发现,大脑功能已经丧失的患者借助呼吸机和心血管药物的支持,呼吸和心跳都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但对这类患者的所有抢救最终都归于失败。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实际在呼吸和心跳停止以前就已经死亡了。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公布了著名的“哈佛标准”,确定不仅呼吸和心跳停止是死亡标志,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脑功能停止也是死亡的标志,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死亡标志。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哈佛标准”。

问:为什么“脑死亡”才是一个人生命的真正终结? 

答:作为人类生死划分重要里程碑的“哈佛标准”认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生命赖以维系的根本,脑神经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脑功能也就彻底无法恢复。脑功能全部丧失后,人体的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等全部生理系统就会相继停止运转,各部位的细胞也会相继衰竭和死亡,至此,人才是真正地告别了人间而一去不返。

“哈佛标准”规定,鉴定死亡必须符合四大技术指标:无自主呼吸、深昏迷、脑电波平坦、脑干反应消失,这四大技术指标必须相隔6小时重复检查两次,而且必须是人体处在非深低温控制状态和非药物控制状态之下所做的检验才有效。之所以加上这两条,是因为人在深低温冷藏和麻醉药物控制等特殊条件下,有可能符合上述四条技术标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死亡。

问:什么是黄金分割律? 

答:黄金分割律,黄金比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约为1∶0.618或0.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

黄金分割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黄金分割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人为什么在22至24℃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体温为37℃,与0.618的乘积为22.8℃,肌体在这一温度中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养生的动与静是一个0.618的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理想体重计算很接近身高×(1-0.618);饮食摄入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宜,等等。

问:“DNA”是什么? 

答:DNA是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的生物遗传物质,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中文译名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人类的46条染色体上大约有10万个DNA片段(基因),控制着人的生长和行为,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类个体。父代的外貌特征、气质、聪明才智、血型、疾病、寿命之所以能传给下一代,便是通过DNA片段(基因)来实现的。生物体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即所谓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因此说,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

问:什么是DNA亲子鉴定? 

    答:DNA亲子鉴定,是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

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如果检测到某个DNA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就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目前,鉴定亲子关系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可以用于用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问:什么是因特网? 

答:因特网是全球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总和。一个办公室或一个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局域网,一个公司或一个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区域网。

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一种全球性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显著的快捷性和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之一。因特网优点有:1、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2、信息更新速度快;3、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4、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比如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5、信息交换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6、使用者众多;7、信息储存量大;8、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比如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等。

问:什么是物联网? 

    答:物联网,英文名称“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实质上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拓展。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互联网的业务和应用。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

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目前的大城市公共交通指挥系统,就是常见的物联网应用实例之一。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政府行政、工业生产、智能交通、打击犯罪、金融安全、生态保护、水系监测、医疗卫生、智能消防、环境照明、平安家居、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众多领域。

问:什么是大数据? 

答:大数据,指的是当代社会林林种种的海量资讯,其体量如海洋般浩瀚磅礴、无比巨大,以至于无法通过目前计算机及其主流软件在合理时间内采集、储存、分析、处理并应用于国家治国理政、企业经营决策和个人的学习生活。

大数据有4V特点:1、Volume(大量)。信息数据规模巨大,资讯海量。2、Variety(多样)。数据并非仅仅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物联网、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着海量的数据信息。3、Velocity(高速),数据增长高速迅猛,采集处理快速便捷。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查询、分析、处理凌乱纷繁信息数据,快速便捷。4、Value(价值)。城市交通、商务视频、医疗记录、大气环境、军事侦察、天文观测等数据,蕴藏着若干价值。比如,利用交通数据、手机定位数据发展智能交通建和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利用商场购物视频了解顾客消费习惯和喜好,调整营销策略,创新产品和服务;利用空调、风扇、灯光数据研究如何节约能源。可以说,数据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虽然蕴藏着价值,但价值密度相对很低,连续不间断监控视频和QQ聊天记录中,有价值的数据可能仅有几秒钟、几个字。

伴随大数据而生,从海量的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叫做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它包含了几层含义:1、数据价值的利用,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分析、数据传输、数据挖掘、数据安全等等。2、对数据的“加工”能力,比如数据处理的速度。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价值和增值。3、大数据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2011年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问:什么是云计算? 

答: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通俗地讲,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交付、使用、服务新方式(模式)。“云”,是对计算机集群及IT基础设施的一种形象比喻,每一计算机集群包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就好像天上大朵大朵的云团。谷歌就有好几朵这样的“云”,其他IT巨头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计算”,是指计算机的交付、使用与服务。

现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依然是使用PC(personal computer),即个人计算机处理文档、存储资料、上网通信、观影游戏、聊天购物等。PC分显示器和电脑主机,主机上有硬盘、内存和CPU(电脑中央处理器),并安装各种电脑软件。“云计算”意味着用户不需要大硬盘、高内存和强大的CPU(电脑中央处理器),不用安装、杀毒、升级文、图、视频、游戏等电脑软件,不必为资料的丢失、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损坏和维修担心费神,一切都通过网络由“云”提供服务。

计算机信息数据存储和传输容量的计量单位,从小到大表示为:Byte(字节)、KB(Kilobyte 千字节)、MB(Megabyte 兆字节,简称“兆)”、GB(Gigabyte 吉字节,“吉”)、TB(Trillionbyte 万亿字节,“太”)、PB(Petabyte 千万亿字节,“拍”)字节)、EB(Exabyte 百亿亿字节,“艾”字节)、ZB(ettabyte 十万亿亿字节,“泽”)、YB(ottabyte 一亿亿亿字节,“尧”)、BB(Brontobyte 一千亿亿亿字节,“波”),进率是1024(2的十次方)。

1 KB = 1024 By

1 MB = 1024 KB

1 GB = 1024 MB

1 TB = 1024 GB

1 PB = 1024 TB

1 EB = 1024 PB

1 ZB = 1024 EB

1 YB = 1024 ZB

1 BB = 1024 YB

目前,计算机信息存储和传输使用的计量单位大约在GB、TB、PB级别之间。20卷本的国际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4350万字、15300幅图片,4.3GB。中国国家图书馆卷帙浩繁,2003年底的馆藏文献2411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约10000多TB,约10余PB。当代社会,物联网带来的林林种种的资讯海洋般规模巨大,信息数据的迅猛增长很快就会跃升到EB、ZB、YB,甚至BB 级别。

物联网产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数台、数十台计算机进行处理,只有云计算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储存、分析、管理、应用的要求。物联网催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催生了云计算。

云计算好比电力供应从单台发电机转向电厂集中供电、家庭无需购买和维护任何发电设备一样,用户消费计算能力这种商品,就像消费气、水、电一样,使用方便,费用低廉。“云”可以理解为计算机存储、运算中心,谷歌、微软、雅虎、IBM等专业网络公司生“云”吐“雾”,搭建计算机存储、运算中心,用户购买他们数据资料的存储、计算服务。当“云计算”时代来临,我们只需要一台显示器(浏览器、手机)和一根网线,就能在任何地点达到使用电脑的目的。

云计算是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依托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虚拟化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讲求的是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计算资源共享,是一种IT行业的现代化规模大生产。

    问:激光是因汇聚声波而产生的吗? 

答:不是。

激光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

“受激辐射”基于科学家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一套全新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1958年,激光问世。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将“受激发射”的光简称为“激光”。

    问:激光有什么特性? 

答:激光主要有四大特性: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

根据这四大特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激光已经广泛地运用在通讯、加工、军事等生活和科研的方方面面:激光针灸、激光裁剪、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淬火、激光唱片、激光测距仪、激光陀螺仪、激光铅直仪、激光手术刀、激光炸弹、激光雷达、激光枪、激光炮,等等。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是人类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

问:激光通信的优点有哪些? 

答:激光是一种方向性极好的单色相干光。利用激光来有效地传送信息,叫做激光通信。

激光通讯的优点是:1、通信容量大。在理论上,激光通信可同时传送1000万路电视节目和100亿路电话。2、保密性强。激光不仅方向性特强,而且可采用不可见光,因而不易被敌方所截获,保密性能好。3、速度快。一对光纤可在一分种内传送全套《大英百科全书》。4、设备轻便经济。由于激光束发散角小,方向性好,激光通信所需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可做的很小,一般天线直径为几十厘米,重量不过几公斤,而功能类似的微波天线,重量则以几吨、十几吨计。5、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是地球上四处都有的砂子——石英,1千米长的光纤只需几克石英就能制造出来,能够大大节约铜和铝材。

问:激光应用于医疗器械有什么作用? 

    答:激光能够扮演钻头、手术刀、焊枪等多种神奇角色。在眼科,激光主要是用来治疗视网膜剥离。视网膜剥离是一种很棘手的疾病,患者的视网膜与眼球内壁脱开,无法产生视觉。激光问世之前病人难免失明。之后,医生只要用激光器对准病人眼底发射出一束激光,经过加热就能使视网膜重新与眼球内壁合在一同,整个过程要不了几分钟。

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病人的眼球前部的凸透镜——晶状体,由原来透明的弹性体慢慢变得混浊无弹性,病人会逐步看不见东西。治疗白内障的传统方法是,将眼球前部切开一条口子,然后从小口子中伸进一根细金属针将混浊的晶状体冻粘在针上,然后一同从小口子中带出,整个手术比较费事。用医用激光器来治疗,只需将激光束对准眼球内晶状体的前外表或后外表发射,就能够疾速切除掉晶状体外表的混沌膜。

问:激光钻孔机神奇在何处? 

答:激光钻孔的原理,是应用激光束汇集使金属外表焦点温度疾速上升,温升可达每秒l00万度。当热量尚未发散之前,光束就烧熔金属,直至汽化,留下一个个小孔。

激光钻孔机问世之前,对各种机械零件钻孔靠的是电动钻孔机或冲床,不只效率低,而且钻出的孔洞外表不够光亮。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快到能够在几千分之一秒,乃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小孔。比方,在金属薄板上钻出几百个连人眼都难以发觉出来的微孔,用电动钻孔机显然不能胜任,但用激光钻孔机却能在1-2秒钟内全部完成,而且用放大镜细查微孔,微孔面非常划一光亮。

问:激光为何被称为“死光”? 

    答:激光是一种方向性极好、能量高度集中的光。普通光大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而激光射出后却像一条笔直的细线。地球距月球38万千米,激光束发射到月球上,光束扩散的直径也不足两千米。激光武器正是利用激光的这种特性,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将强大的光发射到目标上。由于速度极快,不需要考虑提前量和弹道,激光只要瞄准了目标,即可发射击中目标,目标几乎没有躲避的可能,因此命中率极高。所以人们形象地将激光称之为“死光”。

问:激光在军事上主要有哪些应用? 

答:军事上主要应用了5项激光技术:1、激光测距。测距精度为±5米左右,广泛用于侦察测量和武器火控系统。2、激光制导。激光制导武器精度高、结构较简单、不易受电磁干扰。3、激光通信。激光通信容量大、保密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4、强激光。用高功率激光器制成的战术激光武器,可使人眼致盲和使光电探测器失效。利用高能激光束可能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军事目标。5、激光模拟训练。用激光模拟器材进行军事训练和作战演习,不消耗弹药,训练安全,效果逼真。

    问:什么是生物芯片? 

    答:生物芯片又称蛋白芯片或基因芯片,是指通过缩微技术、将生物材料集成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生物芯片技术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

    生物芯片与电子芯片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在微小尺寸上具有海量的数据信息,电子芯片上布列的是一个个半导体电子单元,是电子材料的集成,而生物芯片上布列的是一个个生物探针分子,是生物材料的集成。生物芯片可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2011年,中国研发的致聋基因检测芯片在北京市高危人群致聋基因筛查项目中得到完美应用。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过上医治未病,但大多依赖人们肉眼的观察,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更微观、更超前地对疾病提前预测预判,对像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病等疾病及时进行干预和预防,真正做到未病先治。

    生物芯片的应用几乎涵盖了生物、医学、药学、农学、环保、法医、卫生学等所有生物技术的领域,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和健康、社会经济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什么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答:医学上,基于基因水平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称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相关,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既可达到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诊断和治疗工作达到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的目的。目前基因诊断作为第四代临床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等的诊断;而基因治疗的目标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组体,以补偿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种功能以利对异常细胞进行矫正或消灭。

    问:什么是纳米和纳米技术? 

答: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1微米为千分之一毫米,1纳米又等于千分之一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和产品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问:纳米药物有什么奇特作用? 

答:药物与磁性纳米颗粒相结合制成的药物,服用后,纳米药物颗粒可以自由地在血管和人体组织内运动,再在人体外部施加磁场加以导引,使药物集中到患病的组织中,药物治疗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医学家还可利用纳米药物颗粒定向阻断毛细血管,“饿”死癌细胞。纳米颗粒还可用于人体的细胞分离,也可以用来携带DNA治疗基因缺陷症。

问:纳米技术制造的电子器件有什么优势? 

答:以纳米技术制造的电子器件,其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电子器件:1、工作速度快,纳米电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是硅器件的1000倍,因而可使产品性能大幅度提高;2、功耗低,纳米电子器件的功耗仅为硅器件的1/1000;3、信息存储量大,在一张不足巴掌大的5英寸光盘上,至少可以存储30个北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体积小、重量轻,可使各类电子产品体积和重量大为减小。

问:为什么说白色污染遭到了“纳米”的有力阻击? 

答:科学家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产生新原料。用这种新型原料,可生产出100%降解的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各种包装袋等类似产品。农用地膜70到90天内,淀粉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塑料则变成对土壤和空气无害的细小颗粒,并在17个月内同样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专家评价说,这是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实质性突破。

问:什么是干细胞? 

    答: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人体干细胞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克隆人体;一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修复组织。目前,人们寄希望于利用于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繁育出人体组织或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问:干细胞可以美容吗? 

    答:可以。

    人体的衰老,皱纹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都是细胞的衰老和减少。而细胞的衰老和减少则是由干细胞老化引起的。而皮肤也因为皮肤干细胞的衰老而无法及时更新,衰老的皮肤得不到修复,所以有了皱纹,失去了青春容颜。

    干细胞美容原理是通过输注特定的多种细胞(包括各种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功能”,对病变的细胞进行补充与调控,激活细胞功能,增加正常细胞的数量,提高细胞的活性,改善细胞的质量,防止和延缓细胞的病变,恢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疾病康复、对抗衰老的目的。

问:什么是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 

答:转基因包含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对所有能将人工克隆的基因放进受体生物的基因组内,并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正常表达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总称。这个人工克隆的基因,可以是受体生物本身的基因,可以是另一物种的基因,可以是克隆自某一生物体后再经人工改造过的基因,也可是一个完全经人工设计合成的全新基因。用转基因技术改造过的生物体就叫转基因生物。而用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做成的食品就称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问: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答:目前全世界转基因主要农作物有:抵抗昆虫的玉米,抵抗杀虫剂的大豆,抵抗病虫害的棉花,富含胡萝卜素的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麦,抵抗病毒的瓜类和控制成熟速度及硬度的西红柿等。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生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

转基因植物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能力和耐贮性等。

问:什么是“虚拟人”? 

答:所谓“虚拟人”,是指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可代替真实人体进行实验研究的技术平台。

虚拟人实际上是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他们没有感觉和思想,但生物数据和人相同。科学家利用来源于自然人的解剖、信息和生理信息,集成虚拟的数字化人体信息资源,经计算机模拟构造出虚拟人,开展无法在自然人身上进行的一系列诊断与治疗研究。

问:虚拟人是怎么来的? 

答:首先,科学家从自愿捐献遗体的无重大病史志愿者中筛选出一具尸体标本,将其切成亚毫米级的薄片,利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对切片切面进行拍照和存储,之后将图片进行分割标识,建立数据集,再通过计算机合成三维的立体人体结构,最后把数据整合成一个研究平台。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中国虚拟人男1号”和“中国虚拟人女2号”的构建,男1号尸体标本是一位28岁的湖南男子,女2号尸体标本是一位19岁的广西姑娘。

问:“虚拟人”的应用非常广泛,对吗? 

    答:对。

“虚拟人”可广泛用于生物、航空、汽车、建筑、服装、家具、国防等领域。例如,开发人体的模拟替身,应用于车辆安全、环境暴露以及极端环境下的试验等。利用“数字化虚拟人体”系统,培训宇航员只要输入其生理数据,将其置于太空环境中就能知道他(她)会产生的太空反应。实施整形手术,医生可以先在电脑操纵的虚拟人脸上“动刀”,试验成功后再进行手术。虚拟人可以用来试验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威力。等等。

问:虚拟人在医学上有什么用? 

答:虚拟人能让医学诊断、治疗和科研降低风险并提高科研与医疗质量。

迄今,医生判断病人的病变位置、程度及预后,需依靠二维平面医学影像资料及相关检查演绎成立体全息形态,才能进行有效的手术或其他治疗;需依靠静态或阶段性检验数据和复诊,决定用药剂量、时间及停药等治疗对策。而在医学科学技术或新药研制方面,医学研究者更需通过动物实验、志愿者或小样本临床验证,才能扩大到人群应用。“虚拟人”能让这种耗神费时、纷繁复杂的程序在“模型”上预演,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科研与医疗质量。比如,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现在做放射治疗的医生只能凭经验进行辐射量的调节,病人往往担心在此过程中受到过量的辐射。有了虚拟人,医生就可以先对虚拟人作放射治疗,通过其身体的变化来测定实际辐射量的使用,最后再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问:核电是怎么产生的? 

答:核电是这样产生的: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力下的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气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

核电站的核燃料用铀制成。铀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天然铀由三种同位素组成:铀-235、铀-238、铀-234。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能产生链式反应,核能在链式反应中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铀-235裂变放出多少能量呢?1千克铀-235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放出的能量。

问:为什么要发展核电? 

答:发展核电主要是出于对环保、生态和世界能源供应等的考虑。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加注重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质量。大量燃用化石能源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化石能源经长期开采,其资源日趋枯竭,已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寻找替代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核能的应用,而核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核能发电。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低碳、可靠的能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采用,目前世界上已有441座核电站在运行。世界上核电国家核电站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法国,占到80%,美国占30%。

问:核电站是怎么组成的? 

答:核电站的组成通常有两部分:核系统及核设备,又称为核岛;常规系统及常规设备,又称为常规岛。这两部分就组成了核能发电系统。核岛中主要的设备为核反应堆及由载热剂(冷却剂)提供热量的蒸汽发生器,它替代常规火电站中蒸汽锅炉的作用。常规岛的主要设备为气轮机和发电机及其相应附属设备,常规岛的组成与常规火电站气轮机大致相同。

问:核电站和常规电站有何区别? 

答:火力发电站利用煤和石油发电,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发电,而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产生电能的新型发电站。核电站与火电站发电过程相同,均是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不同之处主要是热源部分。火电站是通过化石燃料在锅炉设备中燃烧产生热量,而核电站则是通过核燃料链式裂变反应产生热量。

问:什么是核裂变和核聚变? 

答:世界上的每一种物质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会分裂或合成,变成另外的物质。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核聚变和核裂变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目前的核电站也是利用核裂变而发电。恒星的持续发光发热则是核聚变。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反应堆,它中心的温度约1500万摄氏度,压力约300亿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每4个氢原子核能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放出巨大能量。

问:核裂变和核聚变有什么区别? 

答:核裂变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还会产生强大的辐射伤害人体,而且遗害千年的废料也很难处理。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辐射则少得多,核聚变的燃料,如氘和氚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地球的自然条件下,核聚变只能在人工条件下实现。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要想安全有效利用能量,必须能够合理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

问:核电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答:利大于弊。

安全、清洁、低碳、可靠是核电最大的优点,但是,核废料和热污染是核电的两大难题,而如果一旦发生核泄露事故,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核电站与常规火电站相比,有很多优点: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不会造成空气污染。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其他用途。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5、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低,并燃料价格的影响,较为稳定。

核废料和热污染是核电的两大难题。目前,大部分处理手段是将核废料固化后,暂存在核电厂内的废物库中,5-10年后运往国家规划的放射性废物库贮存或处理。核电站的另一个问题是热污染。受制于常规岛内用于发电的现有蒸汽汽轮机热效率较低,核电站与一般化石燃料电厂相比,会排放更多废热到周围环境中,热污染较严重。

问:核电安全吗? 

答:核电的安全是有充分保证的。

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核泄漏和核废料的处理。

为了防止放射性的泄露,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和运行采用了“预防为主、纵深防御”的原则,从设备和措施上提供多层次的重迭保护,确保反应堆的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燃料组件能得到充分冷却,放射性物质能有效地包容起来,不发生泄漏。核电站在放射性物质(裂变产物)和环境之间设置了四道屏障,只要其中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事故。核反应堆厂房是一个高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壁厚近1米,内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钢衬。即使反应堆发生堆芯熔化(最严重的事故),也能防止放射性进入环境。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行中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和检验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消除事故根源。此外,还针对各种可能的灾害诸如地震、海潮、风浪、暴雨、洪水、台风、火灾,飞机撞击等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事件逐一进行分析,采用防御措施以确保安全无虞。核电站安全措施的完善程度和管理的严格程度,远非一般工业所能比拟。

目前,大部分核废料的处理手段是将核废料固化后,暂存在核电厂内的废物库中,5-10年后运往国家规划的放射性废物库贮存或处理。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不过核废料无法处理仅仅意味着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其本身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问:世界上核能开发利用分几步走? 

答: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按科技难度的不同,核能的开发利用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增殖堆、可控聚变堆三步,互相衔接,逐步进入实用阶段。

一是热中子反应堆。现在世界上已有400多座热中子堆核电站在运行发电,年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7%。热中子堆的主要缺点是核燃料利用率很低。在开采、精炼出来的金属铀中,只有约1%能在热中子堆中裂变产生核能,99%都将作为贫铀积压起来,等待快中子增殖堆阶段大量利用。二是快中子增殖堆。快中子堆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核燃料,但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投资甚大,因此就冲淡了它在燃料上的优越性。热中子反应堆和快中子增殖堆都是核裂变。三是可控热核聚变堆。聚变堆成功后,水中的氘足以满足人类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求。然而,实现持续的可控聚变,难度非常大。

问:什么是太空垃圾? 

答:太空垃圾学名为“空间碎片”,指的是工作寿命终止或因故障而不再工作的人造卫星等航天器、燃烧完后废弃的运载火箭末级、运载器和航天器飞行过程中抛弃的整流罩、保护盖、分离装置、包装件、空贮箱等零部件,以及航天器或运载火箭末级裂解形成的碎片。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300多个航天器。这些航天器的最终归宿各不相同:有的脱离地球飞往深空,一去不复返;有的在轨道上短暂运行后即安全返回地面;有的再入大气层焚毁;有的尚在轨道上继续工作。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再工作的航天器仍在轨道上运行沦为太空垃圾,其中有的还由于种种原因裂解产生了大量碎片。

问:太空垃圾有多少? 

答:太空垃圾成千上万。

地面上能跟踪观测到的只是那些尺寸较大的垃圾,即大空间碎片,主要是指近地轨道上直径大于10厘米的物体和地球静止轨道(离地面36000公里)上直径大于1米的物体。直径小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地面雷达是观测不到的。科学家根据其他测量数据和数学模型推算得知,直径在1-10厘米的碎片有7-15万块。数目更多的则是航天器和运载火箭末级在太空裂解生成的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微小碎粒,估计有几百万颗。

太空垃圾虽然总数很多,但分散在浩翰太空中就很稀疏了。所谓密集只是相对而言,千万不要想象成地球上的人口密集。因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与大碎片相碰的机会是极小的。一颗中等大小、表面积为10平方米的人造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1000年才有可能被大碎片击中一次。美国的航天飞机在历时15天的轨道飞行中,与大碎片相撞的可能性是30万分之一,换句话说,航天飞机要连续运行500年才会被击中一次。

问:为何要预防和清除太空垃圾? 

答:虽然航天器与大碎片相撞的危险几百年甚至千年才会出现一次,但久而久之太空垃圾将会产生太空灾难,严重性影响航天科技的进步。

1、2000年-2010年,太空垃圾数目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今后航天活动将日益频繁,特别是在近地轨道上部署的小卫星群少则由几十颗卫星,多则几百颗。这些卫星寿命为3-5年,届时一补充新卫星,原卫星就将成为太空垃圾。年复一年,太空垃圾会越来越多,并大大增加航天器与太空垃圾的碰撞概率。

    2、航天器与空间碎片相碰的概率是与航天器表面积成正比的。随着表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大型空间站的建立和运行,表面积更大的空间结构将会出现。如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太阳电池阵面积将达到数十平方公里,它太空垃圾碰撞的机会将上升到每年10次。

    3、航天器与太空垃圾不碰则已,一碰致命。因为航天器大都比较脆弱易损,而太空垃圾具有极大的动能,运行速度平均高达每秒10公里。一块直径1毫米碎片的撞击,就足可使航天器的工作瘫痪,也能击穿航天员的宇航服,危及航天员生命;一块直径3毫米碎片的能量,相当于一颗手榴弹爆炸;而一块直径1厘米大碎片的能量,则相当于一辆时速为100公里的小汽车,万一撞击到载人航天器上,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那些数量更多的,肉眼难以辨认的微米级的碎粒与航天器相撞,虽然不会造成破坏性后果,但会使航天器的太阳电池阵、热控涂层、光学镜头和舷窗等表面留下擦印或划痕,使这些部件的电、热、光等性能变坏,甚至失效。

问:太空太阳能电站的优点是什么? 

答:在太空和月球建造太阳能发电站,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地面一天24小时约一半为夜晚,无法发电,多云以及阴雨天气也不适合发电。位于静止轨道上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除了一年两次的食蚀之外,几乎24小时均能发电。此外,静止轨道上太阳能的强度是地面的两倍,日照时间是地面的4到5倍,发电能力更是地面的8到10倍。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免费使用,既不需要类似火力发电那样的石油以及煤炭等资源,也不会排放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可无限获得的洁净能源。

美国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标准模式”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重约5万吨,太阳能电池板面积为10千米×5千米,通过直径约1000米的输电天线,利用2.45千兆赫微波向地面无线传送电力。地面上,由大小为10千米×13千米的接收天线系统接收电力。

要在太空建造太阳能电站,并解决电力传输问题,科学家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问:什么是微波输电? 

答:微波输电就是把太空太阳能电站的直流电能,用微波管转换成微波波束,由天线发射到地面接收站,再还原为交流电送到用户家中。

自人类应用电力160多年来,电能的输送都靠电线,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用铜、铝等金属做成的导线。与之配套的还有铁塔、电杆等。导线输电有三大弊端,一是造价太高,二是用电线送电损耗太大,三是铁塔、电杆占用大量土地,导线耗用大量金属。能不能省去导线,用其他办法输电呢?微波输电就是一种无线输电。

    微波是波长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辐射之间的电磁波,目前广泛应用于微波炉、气象雷达、导航和移动通信。微波不同于无线电中波和短波,能顺利通过电离层而不反射。宇宙空间对微波传输电力十分理想,几乎没有能量损耗,通过大气层时的损耗约为2%。

微波输电使电力送、供、用的结构变得简单,它能改变因能源资源不均衡而造成的电力输送不经济、不合理的状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微波输电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大面积推广还须时日。

问: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答: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二是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什么? 

答: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2、水分蒸发更多,雨季延长,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3、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4、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5、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农林牧渔业等生产领域产生影响。6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的风险增大,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等等。

    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怎么回事? 

    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公约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问:臭氧层有什么作用? 

答: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大气臭氧层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保护伞。

由于臭氧层的存在,太阳紫外线中波长小于290纳米的部分被平流层臭氧分子全部吸收,波长为290-320纳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UV-B波段的紫外线也有90%被臭氧分子吸收。如果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将会使人类受到过量的太阳紫外辐射,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问:什么是都市森林? 

答:都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精心设计、种植、养护管理的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苔藓、地衣、水生植物等森林植物、栽培植物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动物(特别是鸟类)、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子组成的生物群落。

都市森林有一套严格的指标评价体系,比如森林覆盖率有多大、人均绿地多少、垂直绿化率如何、城市街道绿化状况怎样等。根据植物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质感美和群落美,将千姿百态的乔木、灌木、花草合理地配置成不同的观赏群体,使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实用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理想的都市森林。

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还远远未达到都市森林的要求。

问:都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更高,对吗? 

    答:对。由于层次丰富,物种多样,都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或者说生态生产力,要比简单的草坪或灌木丛高得多。

    当太阳能辐射到达森林树冠叶面时,约有70%的能量被绿叶所吸收,变成有机物或用于汽化水,20%左右的能量被叶面反射到大气中,透过叶片的光一般在10%左右,树冠下的温度比无树木遮荫处低5.2℃-14℃。

    都市森林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物、氯气等其他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能力显著增强。如柳树、杨树、桑树、桉树在生长期间,一颗树至少可以吸收200克氯气;枫树和菩提树每小时可吸收569克二氧化碳;黑杨树和白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分别可以吸附44公斤和53公斤尘埃;一公顷罗汉树和菠萝蜜树,每年至少也可吸附30吨尘埃;丁香树还可以吸收汽车排出的有毒的铝;还有些树木能分泌出一种挥发性的植物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肺结核、痢疾等病菌。

都市森林的蒸腾作用,能够吸收热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1公顷森林一个夏季就可吸收179800万千卡热量(其中蒸腾吸收175800万千卡,木材生产固定400万千卡),这相当于4000人1年所释放的热量。

问: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城,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反映的是温差,只要城郊有明显温差,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以上。

问:城市热岛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答: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城市下垫面(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其次,城市中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居民的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升高了城市温度。

第三,随着城市扩展,人口、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相应减少,城市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第四,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第五,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热量不易散失。

问: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首先,热岛效应造成的高温热浪,会引发各种慢性病和传染病,造成大量中暑事件,使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还会加剧大气中的光化学污染,诱发眼疾和呼吸系统疾病。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署、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频繁受到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人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其次,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污染物的浓度增加,加上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

再次,热岛效应还会造成城市气候失常,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造成局部水灾及道路破坏、交通阻塞、电力中断等,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

问:怎样降低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答:降低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要标本兼治。主要措施为:

1、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2、保护并增大城区绿地、水体面积,建设林荫大道,并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削弱;大于50%,热岛效应明显削减;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地带,基本上与郊区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3、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4、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人工热量排放。5、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材料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6、提高人工水蒸发补给,例如喷泉、喷雾、细水雾浇灌。

    问:“举手之劳”就可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吗? 

答:是的。地球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保护地球不仅是科学家们的事,每一个人的举手之劳都能保护地球。1个县、1个市、1个省、1个国家、全世界,1个人、100个人、10000个人、1百万人、1亿人,地球上数十亿人的举手之劳,就能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得到有效保护。以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举手之劳”。

    食具不太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室内外多种植物可使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

    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冷气机;

    储存较多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工夫;

    尽量用密封盒或瓶子装食物,减少消耗保鲜膜;

    把旧衣服改装翻新,既省钱又省资源;

    适量地添置衣物,买得太多会浪费资源;

    多走楼梯,少乘电梯;

    节约用纸,每张纸写两面才丢掉,必要时才复印或电脑打印;

    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浪费和污染;

    尽量多用尿布、少用婴儿纸尿片,减少垃圾;

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少用普通电池;

    …………

 

问:我国一次性消费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一次性消费,是强调节俭摒弃奢侈的传统消费观成了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持续发展的束缚、及时享乐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信条的条件下形成和流行的。一次性消费用品,是指只使用一次的塑料制品或木制品等,如一次性的饭盒、筷、鞋套、杯子、剃须刀、毛巾、内裤、马桶座垫等。

    一次性消费在给人们带来极大卫生、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我国的问题主要是:1、环境污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被随意、随地抛弃的现象普遍,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危害。2、资源浪费。一次性消费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如每年因生产一次性木筷,我国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失去500万立方米木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约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3、卫生问题。一次性用品低廉的价格往往与劣质同行,混乱的市场现状难以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

问:环保消费有哪几种方式? 

答: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不仅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绿色产品”,而且有利于环保的消费方式也正在兴起。以下五种被人们广为推崇。

节制消费:简化商品包装、节能节水、少开空调、自觉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尽量乘坐公交车等。

替代消费:用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替代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费品,如拒绝购买污染水源的高磷洗衣粉,将手中的钞票变成绿色选票。

循环利用:接受“宇宙飞船经济”概念。宇宙飞船的设计非常节省空间和资源,其中几乎没有废物,即使乘客有排泄物也经过了处理、净化而变成乘客必需的氧气、水和盐。

重复使用:“一次性消费”风潮正在成为历史,出门自备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大旅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牙刷。

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过去显尊示贵的珍稀裘皮,在许多国家成了耻辱的标记;而食用野生动物更是遭人唾弃的犯罪行为。

问:什么是“炫耀消费”? 

答:炫耀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仑在目睹了同时代“先富起来的”富人们诸如沿着曼哈顿公元大道和河边街大肆构筑豪华宅邸,疯狂追逐时髦消费品,消闲、享乐、游手好闲、鄙视劳动等等言行后,写出了《有闲阶级论》一书,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炫耀消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富人越来越多,奢豪无比的黄金宴、天价的衣着类消费品和砸汽车、扔钞票、豪华婚礼等等的斗富比阔,频频见诸报端。

极尽奢华、一掷干金的炫耀消费并非现代的、理性的、健康的充满人文和社会关怀的财富观。

问:什么是沙尘暴? 

答: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的内陆沙漠地区。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是北美、大洋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中国沙尘暴有两大多发区。一是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塔里木盆地周边,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二是华北赤峰、张家口。

问: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 

答: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气象学上,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才是造成沙尘暴频发的“元凶”。

问: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答: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破坏作物生长,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风尘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业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刮走农作物种子和幼苗。沙尘覆盖在植物叶面,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牲畜死亡。2、风蚀破坏。大风经过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风蚀平均深度10厘米-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大风夹带的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3、沙埋危害。风沙刮过,迎风和隆起的地形遭受风蚀,而背风凹洼等地形遭到的便是沙埋了。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1.2米。4、交通危害。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5、健康危害。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引发各种疾病。

问:苏联的“白风暴”是怎么回事? 

答:人类一直致力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一些自以为是之举,酿成了大规模的生态灾害。世界上这种灾害中危害最大的,就是苏联的“白风暴”。

1954年起,苏联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开荒种粮,10年开垦土地60万平方公里,一度使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由于植被和表土结构遭到破坏,1960年3月和4月出现两次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约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上千公里以外的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的是在临近地区后来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

苏联又在今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每年从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调水灌溉沙漠南缘约10万平方公里的新垦棉田和草场,另一主要水源——锡尔河上也修建了多个水库,将河水截留用于农田灌溉,超过80%的河水被两岸的新耕地“吃干榨尽”。这种“创造性再造自然”的结果是:两大水源被截,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湖水含盐浓度和矿化度急剧升高,不仅湖中的物种80%死于非命,更可怕的是咸海30年间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锐减为2.5万平方公里,湖岸线后退了40至60公里。裸露的湖底盐碱,在中亚半干旱的气象条件和风力作用下,成为孕育“白风暴”(含盐尘的沙尘暴)的温床。

从1980年代中期起,苏联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的白风暴,不仅造成咸海附近环境的“白色荒漠化”,在北风吹带下还造成阿姆河和锡尔河两岸60%的新垦区因农田高度盐碱化而“报废”。白风暴甚至直接危及人体:棉田施用的大量杀虫剂以及其它农用化学品随灌溉排水沉入湖底,湖底裸露后这些物质被白风暴卷起洒向四周,1980年代以来,在咸海周围地区尤其是阿姆河下游,居民白血病、肾病、支气管炎的发生比例显著升高,每10个婴儿中便有1个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咸海周边几十万居民因此迁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苏联白风暴曾这样评价:“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周边地区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了”。

问:美国的“黑风暴”是怎么回事? 

答:美国的“黑风暴”是人类自作聪明导致的另一场世界大规模生态灾害,与苏联的“白风暴”齐名。

19世纪中叶,美国出台土地私有化政策,鼓励向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这项政策当时被认为是既推动中西部发展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在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仅1860—1890年三十年间便开垦土地90万平方公里,中西部一时成为了美国的主要粮仓。孰料,因过度垦牧造成了土地大面积沙化,新垦地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20世纪三十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3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中西部大平原多数新垦地上的庄稼被席卷一空,全国小麦减产1/3。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形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地区,把3亿吨肥沃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痛定思痛,推行免耕法和退耕还牧,划定生态保护区,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的“罗斯福生态工程”,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从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的防护林带。经过20余年的恢复和建设,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

问:为什么说草地是地球生态的杰出卫士? 

答:草地是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长满草丛的草地,地上有植株茎叶的遮挡,地下有植株根系的固定,土壤不易遭到风蚀。牧草的保土能力为作物的300倍以上,保水能力则高达1000倍。在同样地形和降雨量条件下,农闲地和庄稼地的土壤冲刷量比草地大40-110倍。一公顷草地一昼夜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刮3-4级风时,草地上面的尘埃浓度比裸土上面的尘埃浓度小13倍。阳光下,如果气温37℃,水泥地的热幅射高达60℃以上,泥土地高达50℃以上,而草坪仅在40℃以上。大片面积的草地与裸地相比,空气湿度高20%左右。20米宽度的草坪,可减少噪音2分贝左右。

    草的繁殖力惊人,除了靠根茎、块茎、鳞茎、球茎、珠芽进行无性繁殖外,还能生产大量种子。一株中国龙葵草产的种子高达178000粒,一株加拿大巨蓬产的种子有243000粒,一亩草籽第二年可繁殖为5万亩,第六年可达6亿亩。

问:“中水”是什么水? 

    答:中水,是指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因其水质介于“上水”( 自来水)与“下水”( 排人管道内污水)之间,故名为“中水”。

中水利用的好处,一是为城镇供水开辟了第二水源,可大幅度降低“上水”的消耗量,并减小了水处理过程中的物质、能源消耗;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对水源的污染间题,从而起到保护水源的作用。由于水量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政策日趋严格,中水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水可用作于厕所冲洗、农田灌溉、植物灌溉、园林绿化、道路保洁、汽车清洗、环境景观、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中水还可作为地下水回灌用水,补给地下水源、防治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但中水只能用在非人体接触的领域里。游泳池、浴池用中水等于让人直接泡在中水里,而洗衣店用中水也等于让中水与人体“亲密接触”,饭馆等“直接入口”的行业就更不能使用中水。

问:国外是怎么利用中水的? 

答:在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

“中水”一词源于日本。日本岛国年降雨量达1714毫米,为世界平均量的一倍,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日本人仍居安思危,千方百计地节约用水。为了有效利用中水,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大楼以及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基本上都设置了中水道。政府还制定了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金、提供融资和补助金等手段大力加以推广中水。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规模地建设双管供水系统,并以自来水40%左右的价格将中水提供给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和建筑物、住宅区的中水道。德克萨斯州则根据自己用水的传统和水文地质特点,大规模进行中水的地下回灌。

以色列是最早使用再生水进行农作物灌溉的国家之一,1/3的农业灌溉使用再生水。以色列还是使用再生水进行灌溉比例最高的国家,大约是污水总量的2/3。201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

问:什么是健康住宅? 

答: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需求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住宅最低有以下要求:尽可能不使用化学物质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室内全年温度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在40%—7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1000PPM;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m2;噪声要小于50分贝;每日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住宅竣工后隔一段时间才入住。

问:什么是生态住宅? 

    答:生态住宅是在健康住宅基础之上,消耗最少地球资源、消耗最少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

生态住宅强调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在能源和水、气、声、光、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9个方面与自然和谐一致。比如这样一座生态住宅:住宅四周满目苍翠,空气清新;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宁静,水电自给自足;房屋下有水池收集雨水循环利用;房顶有太阳能电池储存电量及时为电器设备供电,有太阳能热水器充分满足一年四季的采暖和热水热气供应;室内使用先进的通风系统,进行统一的换气、夜间热量补充等调节;安装有低辐射玻璃、高性能热交换器与节水器和节电设备;在建筑物内外设置有保温层,使住宅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问:“人工白昼”的光污染是怎么回事? 

答: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人工白昼”的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人工白昼使人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问:光污染有什么危害? 

    答:人眼有两类感光细胞,分别适应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交替工作。夜晚从门外进入灯光明亮的房间,或从明亮的房间走到室外,眼睛常有几秒钟看不见东西,这是两种视觉细胞在转换职责瞬间发生的现象。明暗突然交替,眼睛来不及适应,人就会感觉不舒服,尤其在黑暗环境中,人的瞳孔开得很大,突遇强光,瞳孔来不及闭合,大量强光线进入眼内,会造成眼损伤。因此,夜晚明暗交替出现的强光,轮番刺激眼底,会迅速使视网膜神经感觉疲劳,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加速形成白内障,并使视觉神经调节系统出现某种紊乱,也会诱发皮肤癌。而长期在光污染环境中生活,大脑中枢神经受到影响,人们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问:什么是“不良建筑物综合征”? 

答:“不良建筑物综合征”,是指与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有关的症状。

室内环境污染来源大体有6种,即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不良带来的污染;采暖、烹饪、吸烟和其他家务劳动发出的各种污染;家庭劳作的化学溶剂等引起的污染;人体本身代谢引起的空气污染;室内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业污染以及辐射、照明等污染。不过,其中最主要是建筑、装修和装饰材料引起的污染。

问:怎样主动预防“不良建筑综合征”? 

答:绿色装修,包括科学设计、环保建材、规范施工、绿色监理、质量监督等,是从源头上避免不良建筑综合征的基础保证。另外,还要定时让居室或工作场所通风通气,不要整天开空调闭门闭户;不在在室内抽烟和乱丢废物;合理摆布家电;厨房及卫生间要装备排污设备,等等。

问:什么是低碳生活? 

答: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倡导人们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引导公众反思一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戒除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建立绿色生活方式。

问:什么是低碳经济? 

答:“低碳经济”是与低碳生活并提的新理念,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虽然是个新理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问:低碳生活的方式有哪些? 

答:低碳生活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比如:1、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2、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3、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4、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5、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热时可用电扇或扇子。6、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7、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8、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9、开车节能: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问:人类应该怎样开发利用自然? 

答:总结以往,开发利用自然的科学正确的原则是,注重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不但影响着当代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

人类最初对自然是敬畏和崇拜的,但是人类很快便学会了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人们学会了在土地上种植庄稼收获五谷,学会了驯化动物。但是很快,人类便从利用自然走向破坏自然了。人们抡起斧子肆无忌弹地砍伐树木,猎杀动物,向河流甚至海洋里丢弃垃圾污物。到了现代,更是采用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方式,对大自然的财富大肆进行无节制的恶性开采,而且是最可怕的集体无意识。地球用几亿年精血凝聚的大自然的瑰宝,弹指一挥间,变成一堆垃圾。终于,大自然对人类放弃了沉默:沙尘暴席卷大地、雾霾弥漫城市、山体滑坡、泥石流肆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等灾害层出不穷,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紧缺。

问:什么是GDP? 

答: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主要指标,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由于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甚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也能增加GDP,因此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和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GDP,以建立完整、全面、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问:什么绿色GDP? 

答:绿色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各种形式和手段破坏着社会生产力,即所谓“负效应”。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为,一是无休止地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排泄废弃物或砍破坏源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绿色GDP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问:绿色GDP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答:在我国,绿色GDP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就能知道一定的经济发展成果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从而客观冷静地看待发展成果,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资源环境损失。第二,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行政,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绿色GDP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将迫使政府和官员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考虑相应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本,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通过思想观念和考核指标的深刻转变,引导公众关注环保、投身环保。

    问:我国制定和推行绿色GDP的难点在哪儿? 

    答:我国制定和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思想观念和技术操作上的两大难点。

从思想观念上说,绿色GDP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净值,但扣除了资源环境成本,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就会大大下降。实施绿色GDP,发展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一改变,就意味着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全新的政绩观。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技术操作上说,由于资源环境要素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所以很难衡量环境要素价值。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出卖原木,原木在销售市场是有价的,但是森林同时还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物种减少,这个损失没有市场价格,所以难以确定其价值。多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致力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开始尝试绿色GDP,但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新的发展观、政绩观的树立,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论英雄了。

问:什么是应用科学? 

答:应用科学是将自然科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的科学。应用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

狭义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一般认为,技术有3种形态:一是抽象形态的技术,即技术科学;二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即人所创造的工具、设备、仪器等;三是功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客体的加工、改造方法。广义应用科学包括对社会科学、以及横向科学的实际运用的研究,如应用社会学、科学管理学、决策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等。

    问:什么是基础科学? 

    答: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

    基础科学具有以下特点:1、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与其他科学相比,抽象性、概括性最强,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2、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需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3、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们忽视。4、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5、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一般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问:科学权威就应该迷信吗? 

答:不应该迷信科学权威。

在我们许多普通人看来,科学大师总被一层神秘和崇高的光环笼罩者,他们总是目光敏锐、高瞻远瞩,他们的话往往代表着一种权威甚至是真理,他们对未来的一些预测也就往往近乎一种神示,实际上并非如此。历史上,汽车、电灯、交流电、电磁波、X光和无线电、飞机等,都曾遭到过当时的科学权威的轻蔑和反对。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能犯错,即使是最权威、站在科技最前沿的科学家也不能完全正确、永远正确。

问: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怎么回事? 

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果卓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一方面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服务于人类,有力地推动了物质生产、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交通、通讯、电力、能源、宇航、医疗保健、居住环境等产生了质的变化,人类的物质生活对科技的依赖已到了不可分离的程度。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也在人类欲望和利润的驱使下产生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比如,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向自然界大肆排泄、抛弃废物,恶化了自然环境,构成一连串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反过来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问:什么是思维定势? 

答: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一种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以往的知识、办法、技能和经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消极的一面是,容易人产生思想上的惰性,阻碍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保守、呆板和僵化,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利于创新创造。当新问题类似于旧问题时,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不同于旧问题时,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问题的解决。

    问:什么是“概率”? 

答: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随机事件是可以度量的。生活中概率的实例很多,比如: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能通过考试,购买彩票的中奖机会有多少,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与方面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带有偶然性,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别,但是随机事件不随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比如,一对青年男女结婚,生育的孩子患遗传病的可能:1、如果前三个孩子都健康,第四个肯定有遗传病;2、如果第一个孩子有遗传病,后面三个不会得遗传病;3、如果仅生育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不会得遗传病;4、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显然,4才是正确的答案,因为随机事件不随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问: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

答: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问:艾滋病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问:艾滋病通过空气传播吗? 

答:艾滋病不通过空气传播,传播的途径有三种:性、血液、母婴,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1、性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2、血液传播: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④注射器和针头等器械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3、母婴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

问:细菌对人都有害吗? 

答:细菌并非都对人都有害,细菌也有好坏之分。细菌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它们可以使人致病,也可以为人治病,可以给人类造成损失,也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

致病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制药治病的细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还有可以帮助消化、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便秘等益处。给人类造成损失的细菌,如一些菌类造成木材、衣物的腐朽和食物的腐败、变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细菌如酵母菌可以酿酒、制醋,还有些微生物可以消除海洋中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问:人体哪些地方细菌最多? 

答:人体上细菌最多的地方是口腔、鼻腔、皮肤、肠道、外阴。

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唾液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鼻腔每天将空气中大量漂浮着的细菌呼吸进入体内。皮肤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大的部位,表面菌群种类繁多。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外阴更是各种细菌容易滋生的角落。

问:细菌消灭得越彻底越好,对吗? 

答:不对。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反而可能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Ⅰ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几率反而很低。

人人都知道要注重保持清洁,但过于追求干净卫生对人体健康可能有害。这一理论被科学家们称为“卫生假说”,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意思。

问:什么是“卫生假说”? 

答:卫生假说是指儿童在早期受到的感染越少,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愈大。

卫生假说认为,在生命初期接触一定量的细菌和灰尘将会启动人体免疫系统,为今后抵御威胁做准备。英国人热衷保洁的结果是不断上升的过敏几率,其过敏几率处于全球高水平,平均每年约6000人因严重的动物过敏、蜜蜂叮咬、食物过敏接受治疗。科学家还认为,“卫生假说”或许可以解释为何2008年英国人癌症发病率比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升了25%:不断接触过敏原、细菌或某些毒素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癌细胞在形成初期就得到抑制。

虽然卫生假说无法解释所有与过敏性疾病有关的现象,但支持者的证据远比反驳者的证据多,多数学者认可卫生假说有一定的正确性及参考价值。

 

    问: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吗?

    答:不,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不能杀死病毒。

抗生素为什么不能抗病毒?因为病毒没有细胞壁,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问:滥用抗生素有什么危害? 

    答: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一旦发生以上情况,滥用抗生素可能给患者带来以下危害。

    一是毒副作用。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 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患者更要慎重。二是过敏反应。其表现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也更为严重,最重时可能致命。三是耐药。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药品使用的频率越高,耐药情况的出现就越快。“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

 

    问: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不少医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很少依靠细菌耐药性检查,针对不同的细菌感染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而往往是凭个人经验,采取一种抗生素无效再更换其他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三是由于抗生素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厂家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促销,不断提高抗生素的使用面和使用量。二是不少患者的就医心态有问题,希望用好药,而且往往是越贵的药、越新的药越好,总希望能药到病除。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集合在一起,使抗生素的生产、销售、消费环节都希望用得越多越好,共同推进了抗生素的滥用。

 

问:合理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药物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患者能不能尽快恢复健康。因此,合理用药必须强调“安全、合理、有效”。达到这一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用药史、正确计算药量、不能随意给药、定期随访观察、药物配伍合理化、血药浓度监测。

问:临床上一般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 

答:临床上,一般在以下4种情况下才需要输液:1、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如患有某些胃肠道疾病需要禁食,消化功能受影响时;意识不清不能口服时。2、外用无效时。如皮肤类疾病首选外用药,但若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时需输液。3、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急性疾病,如急性肺炎、休克等吃药效果不明显时需输液。4、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某些治疗肿瘤的化疗药,如果直接口服,可能伤害血管,甚至引起组织坏死,这时需要输液。

问:什么是人体的“第七营养素”? 

答:人体健康必备的“第七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只是六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膳食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与其他六类营养物质相提并论,称为第七营养素。

膳食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消化道中既不能被消化酶消化,又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研究发现,食物中如果蔬菜和水果占的比例较高的话,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和肿瘤等病的发病率是很低的,对儿童和一些中老年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

问: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和保健有哪些好处? 

    答: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和保健有四大特殊功能:1、降低血浆胆固醇。大多数可溶于水的膳食纤维可降低人血浆胆固醇水平,这类纤维包括果胶、树胶等。摄入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后,如燕麦麸、大麦、荚豆类和蔬菜等,一般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5%—25%。2、改善血糖生成反应。某些水溶性纤维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生成和血胰岛素升高。3、改善大肠功能。膳食纤维对大肠功能的作用包括,为正常存在于大肠内的菌群提供可发酵的底物,稀释大肠内容物,增加粪便量及排便次数、缩短通过时间。4、降低营养素的利用率。各种纤维均能抑制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胰酶的活性,这对控制体重会有好处。

问: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 

答: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粮谷类、薯类、豆类、蔬菜和水果中,特别是其成熟度越高的时候,含膳食纤维越多。具体地说,杂粮、绿豆、红豆、云豆、燕麦粒、大麦粒、韭菜、芹菜、菠菜、萝卜、白菜、黄苹果、梨等含膳食纤维比较多。一般来说,每天如果吃300克粮谷、500克蔬菜、200克水果,基本上可以满足膳食纤维的供给量。

需要提醒的是,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水果多是可溶性的纤维,而蔬菜是不可溶性的。另外,果汁也不能代替水果,因为它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

问:吸烟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答:吸烟会导致人产生肺部、心血管、骨质疏松、癌症等多种疾病。

    香烟燃烧后的烟雾中含有几千种有害物质,医学上分为四大类:1、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会降低红血球输送氧气的能力,致使体内缺氧。2、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如下作用: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并促进血小板凝集,这是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帮凶。3、刺激性物质,会对眼睛、鼻腔和咽喉产生刺激,也会刺激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的分泌,导致急性支气管发炎及慢性支气管炎。4、致癌物质,除公认的致癌物质尼古丁以外,烟雾中含有较多的放射性元素,随着烟雾被人体吸收、积蓄,损伤机体组织细胞,破坏人体免疫力,为癌细胞生长创造环境。如果每天抽1包半的香烟,一年下来,受到钋210的辐射量相当于做了300次X光胸透片。

问:香烟中的尼古丁是什么? 

答:尼古丁(nicotine)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

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许多作用:如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精神状况改变(如变得情绪稳定或精神兴奋),是促进血小板凝集,为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脏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帮凶。

借助尼古丁提神或者放松,即让精神紧张兴奋或情绪稳定舒缓,无异于饮鸩止渴。

    问:为什么吸“二手烟”的危害更大? 

答:吸“二手烟”指在吸烟环境里被动吸烟。二手烟,既包括吸烟者吐出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纸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的侧流烟,也就是吸烟者所呼出的气体和香烟本身燃烧时烟雾的俗称。

吸烟者每吸一口烟总分吸、停、呼三步:吸气时,将烟支燃烧产物全部经口吸入体内,这股烟气称为主流烟;停吸时,烟支自行燃烧产生众多化学物,散发到环境中,这股烟气称为侧流烟;呼气时,吸烟者将部分吸入的烟气从口中呼出,扩散至环境中,这股烟气则是主流烟的一小部分。

主流烟和侧流烟虽出自同一烟支,但因它们的形成条件有很大不同,故其化学成分和数量差异极大。主流烟燃烧温度高达900℃,富氧、多蒸馏、偏酸性,而侧流烟燃烧温度600℃,贫氧、多还原、偏碱性。主流烟和侧流烟均含有几千种有害物质,其中致癌物达几十种,但两者相比,侧流烟更具毒性。例如,每点燃一支香烟后,侧流烟中一氧化碳、烟碱和强致癌性的苯并芘、亚硝胺的含量分别为主流烟含量的5倍、3倍和4倍、50倍。

问:饭后吸烟害处大吗? 

答:害处大。

不少吸烟者往往喜欢把“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挂在嘴边,而且一放下饭碗就开始腾云驾雾。殊不知,饭后吸烟是一种对身体危害特别大的习惯。

人在吃饭以后需要消化食物,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这时人体吸收烟雾的能力进入“最佳状态”,烟中的有毒物质比平时更容易进入人体。饭后吸一支烟,中毒量大于平时吸十支烟的总和。饭后吸烟会使蛋白质和重碳酸盐的基础分泌受到抑制,妨碍食物消化,影响营养吸收,同时还给胃及十二指肠造成直接损害,使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腹部疼痛等症状。

问:戒烟为什么会困难? 

答:吸烟有害健康。据权威机构统计,成年吸烟者 92%以上均有戒烟愿望,有70%以上的人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戒烟史,但大部分归于失败。究其原因,是由尼古丁的成瘾性所致。

吸烟者在吸了一定量的香烟以后,体内便积聚了一定量的尼古丁,它能使人变得精神兴奋或情绪稳定。停止吸烟后,体内尼古丁会被释放而减少,人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易怒、失眠和恶心,出现各种不良病态反应,从而产生强烈吸烟欲望,以便补充体内尼古丁,这就是所谓的烟瘾,也就是戒烟难的根本理由。

在自然情况下,戒烟过程需要3-6个月,这往往使许多戒烟者因此半途而废。

问:什么是辐射?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的方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人们通常提及的都是电离辐射。常见的辐射现象有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辐射、热辐射、烟辐射、家电辐射等。

    问: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辐射是哪几种? 

    答: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辐射有三种。

    一是核辐射。如钴60,γ射线,χ射线等。长期受辐射照射,会导致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各种疾病的发生。二是宇宙辐射。宇宙辐射强度随海拔高度及纬度增高而增加。现代喷气式客机在10至20公里飞行高度上,宇宙辐射的强度是海平面的近百倍。三是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排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

    问:什么是电磁辐射危害? 

    答:电磁辐射既包括电器设备如电视台、变电站、电磁波发射塔等运行时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波,也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使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在电磁环境超量的环境中,白血病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2.93倍,肌肉肿瘤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3.26倍。

    问:电脑哪些地方会产生辐射? 

    答:电脑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及周围的相关设备都会产生辐射。

    房间里电脑数量越多,摆放越密集,空气中的低频电磁辐射量越大,对人体的伤害越大。电脑显示器(屏)的背部辐射强度大大超过显示器(屏)正面的辐射强度。有些单位的电脑教室和一些网吧,前后左右近距离横排摆放电脑,前排人员背对着后排电脑显示器的背部,左右邻近电脑,受到的伤害更大。即使在显示器上挂一个一般的“辐射防护网(板)”也只能阻挡来自显示器正面的一少部分辐射,根本不可能消除电脑整机中各部分的所有辐射。

    问:电脑辐射会导致哪些疾病? 

答:人们经常(长期)在超强度的电脑低频电磁辐射环境中使用电脑,导致头晕、头痛、脑涨、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记忆力减退、部分人脱发、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底下、白内障、白血病、脑癌、乳癌、血管扩张、血压异常、胸闷、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男性精子质量降低、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孕妇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生殖病变、遗传病变、癌症等疾病。

电脑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积累的。

    问:怎样将电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答:要想使电脑辐射危害降到最低,应做到以下几点:1、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2、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的空气等。3、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干扰光线。4、注意保持皮肤清洁。5、注意补充营养。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的维生素A和蛋白质。多饮些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问:辐射对人体有无危害主要看什么? 

    答:辐射对人体有无危害,最重要的是看辐射能量的大小。

    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协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电磁场的安全强度是0.2-0.4微特拉,这是24小时接触计算机时的安全限,低于此强度对人体没有危害。一些专门研究机构测试过计算机的电磁场强度,发现紧贴荧光屏处电磁场强度为0.9,但离开荧屏约5厘米处,强度不到0.1,再远一点至30厘米处,即计算机操作者的身体与荧屏之间的习惯距离,其强度几乎无法测出。

    虽然我们要对辐射保持警惕,但不必一见辐射就如同惊弓之鸟。

问: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对吗? 

答:不对。因为放射性物质不会因为加热而失去放射性的特性,不会因为煮沸而变得无害或更有害。绝大部分放射性元素是非挥发性的,包括在牛奶里可能存在的放射性元素。

自然界里充满了放射性元素。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地质层中,现代都市中放射性污染几乎无处不在,人们吃着含放射性元素的食物,住着有放射性元素的房子,还要接受来自地底和太空的辐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人体对放射性有一定承受能力,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没有害主要是量的问题,放射量合适可以治疗疾病,可以保存食品等,过量了则有可能引起不适和病变。

问: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吗? 

答:可以。但只接种一种疫苗是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的。

所谓预防接种,就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人体输入死的(医学上称为“灭活”)病原微生物,或丧失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或是病原体的抗原性性质,用它们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物质,从而增加了对某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被接种者对这种病不感染,或者感染后不发病。

问:为什么要给婴幼儿接种疫苗? 

答: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免疫功能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多种传染病的侵袭,例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腮腺炎、流脑,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都可威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治疗,严重者可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有20多种。

问:人的自然寿命是多少? 

答: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巴风说,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长期为4年,其最高寿命为20—30年;马的生长期为6年,其最高寿命为30—40年;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完成,按这样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之间。然而,牛、马以及其它动物均可以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却只能活到自然寿命的一半左右。

问:为什么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 

答: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目前科学家的解释是,因为人类呼吸方式、运动姿势、消化功能、循环功能改变了。

    1、呼吸方式改变。动物采用腹式呼吸,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而人类只是在胎儿和婴儿时期以腹式呼吸为主,自从学走路开始,就改变为胸式呼吸为主了,结果致使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使肺活量变小而失去活性。

    2、运动姿势改变。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带来诸多不利:直立缩小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系统的活动幅度,并使脊柱负荷过大;直立使大脑处于人体最高位置,导致大脑极易缺血缺氧;平时双手使用不均匀,致使大脑缺乏逆向调节;由于心脏只进行一些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使其适应能力减退,这些都容易使大脑和心脏发生疾病。

    3、消化功能改变。与动物相比,人类的消化功能萎缩十分明显,咀嚼能力下降,吞食能力丧失,以及胃肠道细菌构成的改变,使人类极易出现致命的代谢病、文明病等疾患。

    4、循环功能改变。动物为了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保持了皮肤保暖和散热的功能。而人类生活在日益舒适的环境中,血管的锻炼愈来愈少,以致使全身微血管逐渐壅塞硬化,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人类的心脑血管易硬化而缩短寿命。

此外,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心理变化多端,情绪的变化也影响寿命。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变化,这也成为导致疾患的重要因素。

问:乙肝病毒会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答:不会。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一般通过呼吸不会感染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简称HBV。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1、血液传播,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2、医源性传播,即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4、性传播,是性伙伴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问:为什么“返老还童”却可能是凶兆? 

    答:有时候,有些老年人会偶尔出现一些所谓的“返老还童”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健康长寿的吉兆,其实不然,这些现象常常是疾病发生的信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视力好转。戴了一段时间的老花镜后,忽然视力好转了,这种反常现象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信号。因为当白内障由早期向中期发展时,晶状体吸收水分而膨胀增厚,使人有视力好转之感。

白发变黑。忽然间满头白发变黑了,特别是同时还伴有皮肤变嫩、性功能亢进等现象,很多老年人以为自己越活越年轻,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垂体肿瘤、肾上腺细胞癌等严重疾病发生的早期信号。

恢复月经。绝经后阴道流血,被误认为是月经,其实往往是宫颈癌的信号。

饭量增大。忽然一段时间饭量剧增,这往往是甲状腺素大量分泌,体肉蛋白质、糖和脂肪被大量消耗,才会有饥饿感,总感到吃不饱。另外,患有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绦虫病、钩虫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饭量增大现象。

问:性格与疾病有关系吗? 

    答:有。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大量心身疾病患者性格特征做了调查、统计和研究,发现一些疾病患者的性格有共性。

    癌症患者:心理矛盾、好生闷气、压抑懊丧情绪、性急、好胜。

    冠心病患者:急躁、没耐性、易激怒、慌慌张张。

    高血压患者:好高骛远、好争强、忙碌、固执保守。

    溃疡病患者:依赖、攻击性、情绪被压抑、雄心勃勃并有挫折感。

    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情绪不稳、因循守旧、过分关心自己、不好交往。

    结肠病患者:抑郁、吝啬、较刻板、谨小慎微、顺从。

    哮喘病患者:易焦虑、暗示性高、幼稚、依赖、敏感且懦弱。

    神经性皮炎患者:精神紧张、忧郁、脾气暴躁、较固执已见。

    荨麻疹患者:渴望得到同情、罪恶感、自我惩罚。

    偏头痛患者:死板、内心冲突、易烦恼、习惯于把怨恨埋在心里。

背痛患者:被压抑、逃避的愿望、性的矛盾。

不孕症患者:易紧张、好焦虑、神经质。

问:什么是癌症性格? 

答:癌症性格,是指容易导致罹患癌症的个人性格特征。癌症病人一般有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具有这些性格的人较其他性格的人,容易得癌症,因此称“癌症性格”。

致癌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却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癌症性格”的具体表现包括:性格内向,表面上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内心却怨气冲天、痛苦挣扎,有精神创伤史;情绪抑郁,好生闷气,但不爱宣泄;生活中一件极小的事便可使其焦虑不安,心情总处于紧张状态;表面上处处以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内心却又极不情愿;遇到困难,开始不尽力去克服,拖到最后又要做困兽之斗;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的心理平衡等等。

问:为什么说“生病”会让人更健康? 

答:当病原体侵犯人的机体或机体发生病变时,机体便会产生防御反应,这就是“生病”了。有时,“生病”也会让人更健康。

流鼻血:流鼻血是鼻前部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的。当人们饮水减少、辛辣食物吃得较多,以及环境干燥,体内“上火”时,机体就常常自行选择薄弱的鼻黏膜“去火”。在中医治疗常常主动针刺放血去火。

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对排出呼吸道废物有积极作用。

    腹泻:腹泻往往是身体正在排出来自食物或其他方面的毒素。

    呕吐:呕吐也是为了排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妊娠呕吐发生期,正好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对各种有害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母体就通过这种方式尽量排出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物质。

发烧:发烧是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病原体侵入人体,免疫细胞群起应战,其分泌的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问:为什么红光满面未必是健康? 

    答:人们往往把红光满面视为身体健康的标志,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红光满面有时恰恰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

高血压是一种缓慢进展的慢性疾病,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病情到达一定程度后可造成心脏损害。由于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收缩力增加,使心脏泵出的血量增加,从而引起头面部血管扩张充血,便出现颜面发红。肺结核患者常表现为面部潮红。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回心血量受阻,造成肺瘀血,从而可导致面部双颧呈紫红色。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由于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早期可表现为面部充血、颜面发红。

一个人身体好不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懂得一些医学常识,不然就可能贻误病情,影响治疗。

问:闭目为什么能养神? 

    答:人脑是主管思维的“元神之府”,眼睛则是“信息之窗”。大脑在任何一瞬间都能平行处理来自双眼的巨大繁复的信息。从一个物体的光进入眼睛到大脑识别该物体,只需1/500秒。眼睛的神奇结构、功能及与大脑的直通联系,使其成为大脑信息的主要源泉,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几乎是耳、鼻、舌、身这四大感觉器官总量的3倍。所以,只要闭上双眼,大脑摄取和处理信息的工作量就减少了一半,从而使大脑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整。这就是闭目养神一二十分钟后,顿觉精神焕发的道理所在。

    “闭目养神”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打盹。据说,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时夜间只睡3个小时,但他善于利天白天的空隙时间,匆匆地打一会儿盹,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二战时年近古稀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他精力旺盛的奥秘在于白天常要打盹15分钟一30分钟,从不例外。

    美国科研人员研究证明,人一闭上眼睛打盹时,大脑和肌肉立即呈松弛状态,脑频率从每秒10次降为每秒1次,这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十分有益。德国科学家发现,人的完全苏醒状态只能持续约4小时,因此,即使白天也会产生小睡一会儿的要求。所以,打盹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问:为什么说营养过剩危害健康? 

答:营养不足会降低人体抵抗力,引起多种疾病。然而,“营养过剩”同样会危害人体健康。

食入蛋白质过多,会破坏体内营养素的平衡,影响钙质的正常吸收,剩余的蛋白质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糖类过剩,极易引起人体肥胖,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并促进机体老化。大剂量口服维生素或食用大量维生素强化食品,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食品,会因人体无法自然代谢而发生维生素中毒症。过多的脂肪不但能引起人体发胖,而且还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发剂。

问:何谓蛆虫疗法? 

答:蛆虫疗法,指利用医用蛆虫帮助清理溃烂伤口,吃掉阻碍伤口复原的坏死组织和细菌的一种自然生物疗法。

    蝇的幼虫——蛆对感染创口的清洁作用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发现感染创面上孳生的蝇蛆非但不会加重感染,反而有利于愈合。一战时一些在荒无人烟地区负伤的士兵,受伤部位往往爬满了蛆虫,尽管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却仍然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并非所有的蛆虫都适于医用。一般来说,可用于治疗的蛆虫仅限于少数几个品种,主要为尚未完全发育的丽蝇幼虫。蛆虫疗法的实施过程简单方便:首先按每平方厘米5—10条蛆虫的标准将其直接放置创口处,然后在创口上覆盖一层能使蛆虫自由呼吸、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制绷带。接下来的48—72小时中,创口上的蛆虫会通过其分泌出的消化液把患者坏死的组织或细菌溶解成半流质状,并将其当作食物吃掉。在帮助医生完成清创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食的蛆虫个头会从约2毫米长至近10毫米。

通常适宜采用蛆虫疗法的疾病,包括腿脚部的溃疡、烧伤、手术后伤口的开裂和感染等。

问:食品安全指什么? 

    答: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广义的食品安全有三层含义。1、食品数量安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2、食品质量安全。涉及食物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基本要求是:(1)有营养价值,(2)有较好的色、香、味和外观形状,(3)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3、食品可持续安全。获取食品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食品安全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问:地沟油是什么油? 

答:地沟油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通称。

地沟油可分为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一定次数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地沟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地沟油炼制会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重毒性物质,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地沟油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含铅量严重超标,会引发腹泻、恶心、呕吐、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一系列症状。泔水加工提炼的地沟油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两种致癌物质,会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问:什么是“瘦肉精”? 

答:瘦肉精学名叫盐酸克伦特罗,为一种白色或类似白色的结晶体粉末,无臭,味苦,既非兽药,也非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在饲料中掺入盐酸克伦特罗,能在猪食用后的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使猪的瘦肉率提高10%以上,因此称为“瘦肉精”。

瘦肉精主要分布于动物肝脏,肌肉中含量较肝脏低很多。瘦肉精滞留在猪肉内,只有在172℃以上的高温才会分解,一般的加热方法不能将其破坏。

人摄入瘦肉精后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其不良症状主要是心慌、肌肉震颤、头痛以及脸部潮红等,一般来说不会有大问题,但是对心率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有较大危害。此外,还可引起代谢紊乱、血钾降低。

问:吃了致癌物就会患癌症,对吗? 

答:不对。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致癌因素,化学物质所占比重较大,如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生物因素如霉变食物,花生、大米霉变产生的黄曲霉菌是强致癌物;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苯并比等。另外,每个人体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癌细胞。然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注意饮食,也会得癌症,有的人吸了一辈子烟却不得癌症;北京人最爱吃油炸食品(油条、油饼、炸糕、烤鸭),可北京癌症发病率并不比其他地方高。之所以如此,一是人体的致癌物含量在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关键是人的免疫功能在发挥作用。人体细胞中有一种谷光甘肽转移酶,能够把毒物或致癌物分解并排出体外;还有一种DNA修复酶,能够对发生突变的细胞进行修复。人体自身健全的免疫系统具有杀死癌细胞的强大能力,任何药物也不能与之相比。只要我们注意保持一个健全的免疫系统,就不惧怕癌症。

抗御癌症的最好办法是,尽量少吃含有致癌物的食品,注意平衡膳食,均衡吸收营养,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态,增强人体免疫力。

问:补脑益智吃什么? 

    答: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大脑,如果大脑营养供应不足,显然是不堪设想。补脑益智吃什么呢?

1、葡萄糖。大脑平均每天需要116克至145克葡萄糖(占全身需要葡萄的20%),从事脑力劳动时葡萄糖消耗量更大。葡萄糖由碳水化合物(大米、面粉等)转化而成,脑力劳动者适当补充些甜食,如牛奶、豆浆、枣子汤等,可为大脑提供充足能源。但超过正常需要量摄取葡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致人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

2、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对思考和记忆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脑力劳动者每天补充80到180克蛋白质为宜,其中60%为动物蛋白质。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必须由蛋白质食物供给,适当多吃些鱼、肉、蛋、乳类、动物内脏和豆制品,可补其不足。但高蛋白食物同时又是高脂肪食物,如果饮食过多,会增加患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3、维生素。如维生素A、B、C等,特别是维生素B能将糖转变为能量。经常用脑者应补充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花生和豆制品等。

其它益脑营养成分还有钙、磷、钾、铁等微量元素。

问:医学上影响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医学临床上,许多因素可以干扰药物的疗效,除了疾病因素和生理因素之外,影响药物疗效的还有心理因素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因素,即药物的效应由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药化作用所决定,并受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特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一种是心理因素,即药物的效应受病人在接受治疗时的心理状态、病人对医生威望的承认程度、病人的迷药心理、病人的拒药心理、药物形象等多种心理效应的影响。

问:什么是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 

答: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一个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吃上一片安眠药,否则就无法人睡。有一天没药了,儿子突然灵机一动,把一粒黄豆放进了老人的嘴里,老人想也没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结果不一会儿,老人就安然入睡了。这一现象就是医学上著名的“安慰剂效应”。

在现代医学中,安慰剂一般要制成与真正药物的外观一致,并且由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制成。多数情况下,这种以假乱真的“安慰剂效应”都被认为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医学临床甚至发现安慰剂的有效率平均可达30%,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过人体自我调节,使病情得到好转。

问:科学家为什么要用“安慰剂”检验新药的疗效? 

答:因为药物的疗效跟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在常人看来,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可能采取的方法是,1、给1000个病人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有疗效。2、给500个病人服药,另外500个病人不服,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有疗效。事实上,这都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正确的方法是:给500个病人服药,给另外500个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有疗效。

进行新药试验时,安慰剂一般都对受试者和医生双盲使用,一是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病人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施治者威望越高,经验越丰富,效果越好。二是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新药客观效果的影响和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答:—个人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可以说心理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人和正常人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心理健康只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是完全正常的人,而正常人也有心理不健康的时候。

问: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要看哪几个方面? 

答:衡量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三个方面: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和调适自己。

1、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自卑与自负皆不能算是心理健康。2、悦纳自己。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3、调适自己。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以上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问: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明确指出的心理健康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问:什么是依赖型人格? 

答:依赖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问:依赖型人格的特征有哪些? 

答:依赖型人格的特征有: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伯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或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感情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上述特征中的九项中,只要有五项符合,就可以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问:什么是情绪记忆? 

答: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记忆所保持的是自己体验过的某种情景和感受,有时记忆的具体内容忘却了,但它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甚至到老。

    在人的情感交流活动中,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情趣乐观、心态豁达、性情开朗、勇敢自信、积极进取等,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所以,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消除消极的情绪记忆。一般应做到三点: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尽量避免和尽快消除恶性刺激,学会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教育方法。

问:什么心理不利社会交往? 

答:生活中,十种病态心理会形成隔膜和屏障,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

1、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取不予,争名夺利,损人利己。2、自负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趾高气扬,抬高自己,贬损别人。3、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甘居人下,惯于附和,没有主见。4、怯懦心理: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害怕出头露面。5、猜疑心理:捕风捉影,猜忌成癖,节外生枝,挑起事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6、逆反心理:总爱与别人抬杠,你说冬他杠西,你说好他杠坏,你说咸他杠淡,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7、排他心理: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自我封闭,拒绝他人。8、作戏心理:逢场作戏,弄虚作假,见异思迁,过河拆桥。9、嫉妒心理:看到别人强于自己、取得成功,妒火中烧;看到别人不如自己、遭受挫折,幸灾乐祸。10、冷漠心理:孤傲尖刻,不苟言笑,缺乏怜悯、冷若冰霜。

    问: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健康吗? 

    答:是的。

    吝啬、多疑、嫉妒、孤傲的人往往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剧烈波动,血液和尿中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含量明显升高。儿茶酚胺的增高又可促使血脂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动脉硬化。大量的儿茶酚胺会促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动脉,致使心肌梗死;而剧烈的情绪改变,往往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突然发作。

    人际关系紧张往往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并伴有一定躯体症候,如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头痛失眠、郁闷心悸、胃脘不舒等疾病。性格孤独、不愿与邻里及亲友往来的人,死亡率要比喜欢交际的人高2.5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绝大多数身体健康,且长寿者居多。

问:什么是人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答:一个人除了有以出生年月计算的实际年龄外,还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是指精力旺盛的人较年轻,体弱多病者年岁偏大;心理年龄则指童心未泯者较年轻,畏老怕死者年岁偏大。

    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大一点并不可怕,怕的是心理的未老先衰导致生理年龄的过早衰老。现已发现,人类疾病有50%-80%由不良心态、恶劣情绪所诱发,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哮喘、溃疡病、甲亢、月经不调、精神病、脑血管意外及某些癌症等。

问:什么是“傻瓜水稻”? 

答:所谓的“傻瓜水稻”,是指地域气候适应性强,能够实现无性繁殖,多年生,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广泛适应性的水稻品种。之所以称之为傻瓜,是受到了傻瓜相机这个名字的启发,因为它也像傻瓜相机一样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

水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农民翻地、播种、插秧、除草、收割,长年周而复始。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一些野生稻不但具有优良的耐冷性、耐瘠性、抗病性等特点,而且这些野生水稻只要温度、水分适合,还能够通过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一棵有地下茎的植株,只要栽下一棵,次年就会长出一大片,而且具有多年生长的特点。科学家通过以泰国优质稻种为母本,与野生稻杂交,把野生稻控制地下茎性状的基因转移到泰国优质稻品种中,让它在泰国优质米品种中将此性状表现出来,最终获得了既有优质米品种的优良品质、又具有野生稻地下茎的新型水稻。这种被称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除可实现栽种一次、收获多次外,更重要的是能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杂种优势,可使农民不需要年年种植,也可年年收获的梦想成为现实。

问:磷肥在农业生产中起什么作用? 

答: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和油菜籽的含油量。作物缺磷时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降低。

问:温度计是根据什么现象制成的? 

答:温度计是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而制成的。

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志温度,制成温度计。目前,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已设计制造出气体、电阻、高温、指针、玻璃、压力、水银等多种温度计。

问:尘埃来自何方? 

    答: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充满了肉眼难以见到的小颗粒,它们大都依附在器物上或是飞扬在空气中。这些细细的“土末”就是尘埃。

尘埃来自何方?土壤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尘埃源。刮风,人车移动,都会使无数的尘埃飘散到空气中。制造尘埃最多的是工厂,如炼钢厂、采矿厂、水泥厂、面粉厂等,最大量的人造尘埃(约55%)是煤燃烧时产生的。火山喷发、彗星崩解等都能产生大量的尘埃。生活中,翻报纸、扫地、晒衣服,都会飘起许多灰尘。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海岸也是一大尘埃源,波浪每翻滚一次,风就将无数的盐微粒带到空中,这种海洋产生的晶体微粒尘埃每年可达亿吨。

总之,地球上没有“一尘不染”的空间。

问:尘埃与下雨有多大关联? 

答:大气层中的尘埃呈细小的颗粒状,直径大约为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毫米,相当均匀地撒布在大气之中。据气象学家指出,如果没有这些尘埃,大气的湿度即使达到饱和状态,水汽也不会凝结,因此就不会下雨。

每滴雨点的形成必须有一粒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它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雾产生雨点。在“一尘不染”的空气中,水汽分子之间的亲和力很小,彼此相撞之后还会分开,即使在超饱和状态下有机会凝结成微小水滴,也会因迅速蒸发而在一瞬间更新变成水汽,而不会变成雨降落到地面上。

问:什么是雾霾? 

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霾则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降低空气透明度,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雾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常见于城市。目前我国雾霾天气多发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四大区域。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概括表述。雾霾主要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前二者为气态污染物,后者才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人口高度聚集、能源迅猛消耗、生态严重破坏导致的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问:什么是PM2.5? 

    答:PM是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缩写。PM2.5则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它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造成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颗粒物大部分是天然源产生的,但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工矿区,人为源产生的数量较多。随着工业发展、人口集中、城市扩张和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人为原因造成的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

问:大气颗粒物污染有什么危害? 

    答: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危害主要是环境危害和人体危害。

    环境危害: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在大气中沉降慢、存留久,能够被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故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粒径在0.1~1微米的颗粒物,与可见光的波长相近,对可见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是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学转化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微粒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量颗粒物降落在植物叶子上,影响植物生长。大量的颗粒物干扰太阳和地面的辐射,对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影响。

    人体危害:由细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的头发1/10大小,会被吸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中并沉积下来,引起或加重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颗粒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此外还会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疾病传播推波助澜。

问:植物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答:地球上的植物总数约40多万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体颜色的变化都是由植物体内的三种物质——卟啉类、类叶色素和黄酮(花青素)决定的。

卟啉类化合物是绿色植物的基础物质,例如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都是卟啉类化合物,一切植物的“绿”都是因它而生。卟啉类化合物可在日光下合成,也可在日光下分解。类叶色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中,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植物也能合成,而且一旦在植物体内形成就不易分解。黄酮类又叫花青素,顾名思义是决定花朵颜色的基础物质。

问:为什么植物的叶子会有黄绿、深绿和黄色的变化? 

    答:植物初生时,叶子是黄绿色的,长大后变为深绿色,到了秋冬季节便枯黄了。原来,初发育的嫩叶,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合成叶绿素能力也相应较低,而合成黄色的类叶色素的能力稍强,因为类叶色素和绿色的叶绿素相混,所以嫩叶呈黄绿色。夏天光照增强,植物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大增,叶子里的叶绿素含量大大超过类叶色素,叶子也变得郁郁葱葱了。秋冬太阳的光照大大减弱,叶子制造叶绿素也相对减少,加上此刻叶内酶又分解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就相应少了,而且类叶色素一旦形成就不易分解,所以冬天树叶呈现枯黄色。

当然,不是所有植物叶子都符合上述变化规律的,如枫叶是由绿先变红再变黄;又如红苋菜的叶,一开始就是红的。因为这类植物叶子,含类叶色素和花青素特别多,把叶绿素盖住了。

问:花青素是怎样决定植物花朵颜色的? 

答:花的颜色由植物中的花青素决定。花青素表现的颜色因酸碱、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酸性情况下,呈现红色,酸性越强,颜色越红;在碱性情况下,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时,它呈现蓝黑色;在中性情况下,呈现紫色。有的花的颜色还和日光的强弱有关。例如芙蓉花,早上开白花,但中午会变成粉红色,这也是花青素的作用,它在不同光照下呈现不同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问:为什么植物果实的颜色千变万化? 

答:植物果实颜色千变万化。以苹果、桃子为例,初结时呈绿色,长大后光照的一面常呈红色,成熟时呈现黄色,而最后腐烂时则呈褐色。这是由叶绿素和类叶色素的作用产生的。

果实初结时,需要大量糖类化合物,因为叶绿素有合成糖类化合物的本领,所以果实中叶绿素占主要优势,这就是果实初结时大都呈绿色的原因。逐渐生长时,植物自身会放出催熟激素——乙烯,来促进植物成熟。乙烯除催熟外,还能促使果实合成更多的类叶色素,较强的太阳光也能帮助类叶色素合成,因此太阳光照的一面果实往往会变红。最后,叶绿素停止合成,呈黄色的类叶色素占了主要成分,果实就马上变成黄色了。至于水果最后都会变成褐色、黑色,是因为果实中含有一种叫多元酚的物质,它在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褐色和黑色的醌类化合物。

问:乌鸦报丧是迷信吗? 

答:不是。

乌鸦主食谷类、果实、昆虫和鸟卵以及腐败的动物尸体(包括人的尸体)的鸟类,对各种腐败尸体产生的尸臭气特别敏感。许多重病缠身、病情恶化濒临死亡的患者,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的能力及消化功能相当微弱,食物残渣在体内停留时间就特别长,糖类和脂肪物质会在体内发酵,蛋白质会产生腐败,综合起来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类似尸臭的气味,并通过人体表皮及各孔腔散发到空气中。如肝功能衰竭而致“肝昏迷”病人,呼出的气体中就带有一股烂苹果味,嗅觉欠佳的人类也许对此毫无察觉,但嗅觉灵敏的乌鸦很远即可嗅到。乌鸦不但能够在5公里之内分辨出腐味,而且可以迅速地奔赴到气味源附近。乌鸦还是一种群居食腐类动物,一旦一只乌鸦发现哪里有腐尸的味道,便会将信息扩散给附近的乌鸦,呼朋引伴而来,喋喋不休地聒噪。

    这便是“乌鸦报丧”的秘密。

问:开车的三个危险时段在什么时候? 

    答:开车的三个危险时段在:1、午间时分——上午11时至下午1时。经过上午的劳累,人的大脑神经已趋疲劳,反应灵敏度减弱,而午餐后人体内大量血液作用于胃肠等消化器官,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因此会出现短暂的困倦感和注意力分散。2、黄昏时分——下午5时至7时。经过一天劳顿,人会出现眼干、喉燥、头晕目眩、耳鸣、出虚汗、打呵欠等一系列疲倦症状,因此尤须小心。3、午夜时分——午夜1时至凌晨3时。这段时间人的生理节律处于大脑反应迟钝、血压降低、手足血管神经僵硬麻痹状态,由于极度疲劳,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还容易诱发心脏骤停、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等,这些都潜伏着交通事故的危机。

问:为什么不能用开水煎中药?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药资源,它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能防病治病的有机物质都存在于动植物的细胞内,煎中药就是在加热的条件下,把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质,用溶解的方法提取出来。动植物体内的细胞都有一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孔隙,用水浸取时,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进人溶液,这是一个自然的扩散过程。细胞膜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而蛋白质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受热时会发生变性凝固。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受热立即变性凝固,本来可以让有机物质透过的细胞膜,就会因变性而不易让有机分子通过了。这样,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就很难在水中渗出和溶解了,中药的药效自然就要大打折扣。

有经验的人煎中药时,常常用冷水先将中药浸泡20—30分钟,让中药变软,然后再将冷水慢慢升温煮沸,并且掌握好火候,用文火煎一定时间,这样就能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尽量完全地提取出来,以获得中药的最大药效。

问:为什么说“牛奶益男、豆浆益女”? 

    答:医学家对3000余名中老年男性进行长达22年的研究发现,坚持喝牛奶的男性中,血栓栓塞脑卒的发生者明显低于不喝牛奶者;喝牛奶的男性身材苗条,体力充沛,高血压患病率也较低,从而得出结论:男性在中年以后喝牛奶有益于身体健康,能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而中老年女性喝豆浆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豆浆除富含抗氧化剂、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外,还含有牛奶中没有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元,能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对防止动脉硬化有重要意义。此外,中老年女性每天喝500毫升豆桨,可以明显改善心理状态。

    其实,“牛奶益男、豆浆益女”还欠准确,最好是中老年男性每天以喝牛奶为主,辅以少量豆浆,而中老年女性则以喝豆浆为主,辅以少量牛奶。

    问:吃喝拉撒,什么时间最佳? 

答:吃喝拉撒的最佳时间如下。

  起床时间:早晨5—6时,是生物钟的“高潮”,体温升高,此时起床会精神抖擞。

 饮水时间:早起后喝一杯水,可以补充体内水分,有“洗涤”肠胃,促进肠胃蠕动作用。餐前一小时饮水,有助消化分泌、促进食欲。

 排便时间:早起或早餐后,前一天饮食经过一昼夜的消化、吸收,形成的粪便已贮留在乙状结肠,及时排除有利健康。

    刷牙时间:每天早晨起床后刷牙是人们的习惯,但每次进食后数分钟内刷牙才是最佳。饭后数分钟,口腔内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中的酸性物质,腐蚀溶解牙釉质,可致龋齿或牙釉质过敏症的发生,此时刷牙能更好地保护牙齿。

    吃饭时间:早餐7时。清晨胃肠道已经完全苏醒,消化系统开始运转,早餐最能高效地消化、吸收食物营养。午餐12:30。中午是身体能量需求最大的时候。晚餐18:30。吃得太晚食物消化不完,不仅睡眠质量不佳,还会增加胃肠负担,也容易诱发肥胖,导致多种慢性病。

    洗澡时间:以晚上临睡前温水浴最佳,能促进全身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速,有利于消除疲劳,帮助睡眠。

睡眠时间:午睡午后l点开始最好,这时人体感觉自然下降,很容易入睡。晚上10点左右上床为佳,夜里10点至凌晨两点为睡眠的黄金时间,此时,人的体温、呼吸脉搏及全身状态都处于最低潮,睡后一个半小时即可进入深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