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狂也能有好人生
2016-10-24

 压力一大,就去收拾房间的人请举手…… 
    我算不上勤于内务,但压力大、心情差时,会突然化身家务小能手:拖地整理,洗衣晒被,连电脑文件和手机图标都要分门别类。我一直以为,这说明我天性贤惠勤劳——虽然这种美德常被压抑得深不可测,只在特定环境下喷薄而出。 
    然而并不是。我只是“内在控制感”少了,转而控制外部环境而已。 
    人人都需要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 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他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一只被人类设置的肉猪敢于直面绳索、火枪与杀猪刀,辗转逃出几十人的围捕,当了自由自在的野猪。控制感看似虚无缥缈,但缺了一定会痛苦不堪。窝里横的人常是外边怂,在外人那里找不到控制感,就在弱小家人身上找补。甚至人们汲汲于权势,也往往不是为了控制他人,而是不让他人控制自己——这是今年三月心理学家乔里斯?拉默斯(Joris Lammers)的研究,他发现,倘若升职后对自己工作的自主权变大、但对下属影响变小,有62%的人会接受;反之,如是自主权变小,影响权变大,则只有26%的人愿意接受。 
    然而,人生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其中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恶人,一次意外,一场重病,都能让原本平顺的人生忽然翻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怎样找回控制感? 
    美国心理学者朱利安·罗特(Julian Rotter)曾提出“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若你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你的控制点就落在内部。若你认为生活、决断、感受都是环境制约或命运操弄,你的控制点就落在外部。这个“点”看似小,却会深刻影响你的所思所为。 
    外部控制者,往往分化成两个极端,一是全然放弃,将一切交给上天、命运或某个至高神;二是极力控制一切外在因素,从他人,到环境,再到每件事的每个环节每个结果。全然放弃者平静快乐,但容易随波逐流;极力控制者不断进取,但过强的控制欲往往伤人伤己——当你控制一切,就代表他人要放弃一切控制。结果往往激起他人的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他人不受控,极力控制者又会大为受伤。研究显示,假如给演讲者安排一群不论如何都会给出负面反馈的听众,那么一个人外部控制欲越强,因此而起的愤怒也就越激烈。 
    比起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更好,也就是下定决心,不论境遇如何,都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必担忧这会纵容他人,“不被他人激怒”和“不向他人追责”是两回事。别人撞了你的车,假如你想“气死我了,这个混账一定要付出代价,他最好能搞定我的车和我的怒火,否则他就完蛋了!”——这是要别人负责自己的情绪。假如你想“虽然出了车祸,但幸好人没有大事”——这就是通过主动改变视角,来将自己的情绪从愤怒转为平静。内部控制不是让你放弃向事故方追责索赔,而是让你在冷静状态下,能沟通得更好,能为自己争取到更佳的结果。

inner_peace_by_mistytang-d3l85ih

                                         题图出处:https://synergyserbia.org 
    研究显示,人们正是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才转向外部控制。焦虑压力下,人们收拾房间或者上网购物,都是在通过控制外物来平衡内心。然而, 研究也显示,对外的控制一开始确实能增强幸福感,但越过一个临界点后,反而会开始降低幸福。外部控制狂更容易迷信,倾向于做出孤注一掷的高风险决策,身边往往只剩下少数顺从者,因此在做错决定时也得不到逆耳忠言。如果你非要做个控制狂,请务必做个内部控制狂——迅速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前避开不利的境地……。在每个天气恶劣,进展不顺,遭遇不公的时刻,对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负起全责。

 

(转自《科学松鼠会》)